蔡一夫教授在赤水市做“射电天文学科普”讲座

30.05.2016  20:23

图/文 杨璐

5月27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蔡一夫教授在贵州省赤水市政府带来了一场名为《倾听宇宙“广播电台”——射电天文学科普讲座》的报告。

讲座中,蔡一夫从1860年代现代电磁学的创生开始讲起,介绍了人类首次实现无线电通讯的科学发展历史,并回顾了从1930年代诞生的射电天文学演化至今经历过的发展历程。此外,蔡一夫详细介绍了射电天文望远镜捕获来自外太空无线电波信号的工作原理。在过去近八十年来的蓬勃发展中,射电天文学为人类认知宇宙的物理本质提供了丰富的观测窗口,并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发现,例如,中性氢原子的21厘米谱线,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以及系外行星等。这些科学发现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局限,并为上世纪基础科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支持。

关于来自外太空“广播电台”的信号,物理学中有诸多有趣的解释,其中包括脑洞大开的外星智慧生命假说。蔡一夫指出,尽管这一假说并不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对宇宙中射电信号的巡天观测有可能会为人类寻找系外类地行星提供有效的窗口,这将为人类的宇宙征程提供有趣的想象空间。而对于快速射电爆这一最新发现,除了来自系外星体自身的物理起源,一个有可能存在并且非常有想象力的物理解释则是来自极早期宇宙相变所产生的一维带电拓扑缺陷,即超导宇宙弦。如果未来的射电实验观测,特别是FAST,能够对这些理论学说做出筛选,那将在星系天文学、宇宙学和天文生命科学等方面给予极为深远的指导意义。

(编辑 王文竹)

 

  蔡一夫教授长年从事天文学与宇宙学的科研工作,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青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粒子宇宙学,并集中在宇宙拓扑缺陷、极早期宇宙模型、宇宙起源问题,以及当前宇宙加速膨胀的动力学性质等方面。研究成果不仅对理解宇宙宏观动力学行为和基础理论框架做出了积极的推进,也对通过天文观测寻找并检验新物理给出了理论指导

 

蔡一夫教授展望了未来射电天文探测的前景,并指出,基础科学的长期投入和发展会为人类带来一系列科学技术的重要突破,而这些技术上的突破则与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并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责任编辑 谭淑元 2016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