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植树夫妇的“生态天堂” 

30.06.2015  14:12
  万物有灵 和谐共生。

  伴随着盛夏轻盈的脚步,我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又在爽爽的贵阳成功召开,全球千位官产学媒民领袖齐聚贵阳,共话新常态下的全球生态文明新议程、新行动。

  这一盛事让我们策划已久的“营造绿色生活新常态 助力生态文明再升级”系列报道得以如期与读者朋友们见面。这也意味着,我们从6月9日推出“仰望道德的高度”系列报道暂告结束。让我们欣慰的是,这一系列虽持续时间不长,但却得到了读者和业内外专家的好评,肯定这是有正能量价值,有业务水准的一个策划。3篇作品内容实在、事实感人,是不乏亮点、看点的报道。

  生态文明,自然与人,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的历史甚至比“道德”这个公认的最古老的命题之一还要长。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自然和谐”,对于生态文明的理念,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不是去开创一个新的理论架构,而是务实地评估、诠释传统在哪些方面可以对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有所帮助。在刚刚落幕的生态文明论坛上,我省致力发展绿水青山生态美、金山银山百姓富的绿色低碳循环道路,已经在国际上得到极大的肯定。

  读者朋友,从本期开始,视点就为您讲述我省普通百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就与绿色生死相依的故事。



  缘 起

  

  一对癌症老夫妇,30年植树造林1150亩。这组数据,令怦然心动的我们一行5人,于今年3月4日直奔桐梓县大河镇石牛村大坪组,径直走进本文主人公魏发富的家。

  74岁的魏发富老人在路口迎接我们。

  花白头发,花白长眉,花白胡子,瘦削的脸,洁白的齿,声音洪亮,手如干柴,握之却有力。跟着老人穿过两栋新修的钢筋混凝土小洋楼,来到他家院坝时,我忍不住扭头朝他所在的村庄刮了一眼:周边已有不少小洋楼,他家却还是解放前留下来的三间老式木瓦屋,右厢房配了两间砖瓦房。坝子全是稀泥浆,散养的鸡鸭在院坝内刨食,拴在牛圈边的小狗奔来奔去汪汪叫唤。老木屋的门口有一台银白色的洗衣机,是老人家里最好的电器。

  老木屋上飘着炊烟,儿媳妇们在厨房忙碌着。一个掉了牙的老太太,安详地坐在烤火屋的回风炉边靠窗的凉板沙发上。她是魏发富的妻子王荣莲,今年70岁。银发从她的毛线帽下露出一缕,被窗口光线一衬,像一尊雕塑剪影。窗口对面是一张老式桌子,桌上一台17吋的老旧电视机播放着当天的新闻。布满扬尘的竹楼架上牵着一根电线,电线连着的灯泡是屋里的第二个电器。

  我们一进去,屋子顿时狭窄得转不过身来。魏发富的精神非常饱满,一说话满屋子都有回音,老人的自信和开朗顿时感染了我们。

  魏发富年轻时当过16年大队会计,7年生产队长。1981年国家开始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魏发富虽然还是生产队长,可他无法像大集体时期那样把社员们召集起来响应国家号召。1982年春,他到新站赶集,在街上捡到一张报纸,上面刊登有国家领导人在植树节带头植树的新闻。他想,国家领导人带头,说明植树造林大有前途。从街上回来后,他就挖了果树在房前屋后栽起来。

  土地承包到户了,农民种地热情高涨,可集体义务活动难以开展。他想,如果每个农民都把自己承包的荒山栽上树,绿化祖国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想到这里,他背上背篓,扛起锄头,提着弯刀爬上他家老屋背后高高的大坪山。这些大山,祖辈以来就没听说谁栽种过树木,能把这些荒山变成树林,难道不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不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老人心里那股干事创业的劲儿像一头小强牛,千亩林海在他的心中波涛翻滚!所以当1984年政府号召村民承包荒山植树造林时,他就约了石牛村的两个人,一口气承包了3000多亩。

  

艰 难 

  

  1985年,魏发富开始大面积栽树。

  政府出台奖补措施,成活一亩补助20元,包括树苗、种子、栽种、管护等一切费用。县林业局从外地调运树苗提供给种树农户,杉树一株1.5分,火桕5分,水杉3分。魏发富总共要了18万株,拉到山脚再背回家,全是上坡路,往返一趟两个多小时。树苗背回来,5块钱一天请人栽。他带队栽树,妻子煮饭送饭,喂猪喂牛带小孩,空了也去帮着栽。

  一人多高的灌木丛,人都钻不进去。魏发富举起砍刀,噼噗噼噗前头砍,砍成一人多宽一行,然后挖窝栽种。十几个人成天排起队栽,足足栽了两三个月,总算把18万株树苗全部栽种下去。

  站在大坪山上,看着四周荒凉的莽莽群山,抚摸着刚刚栽种的小树苗,魏发富产生着这样那样的幻想。那个春天,他把地球都踩得一晃一晃的,心头高兴,脚下生风,飘得多高。不想待他忙完春耕又飘到山上,他和他的大坪山都惊呆了——半人高的荆棘杂草,覆盖着一棵棵干枯的小树苗。枯死的小树苗像一柄柄钢刀刺进他的心脏,痛得他天旋地转,捶胸顿脚。

  杉树苗死了70%,其他树苗成活率也不高。其实,早在桐梓运树苗时,他就发觉不对。县林业局从浙江、安徽调运树苗时恰逢浙江涨洪水,公路运输中断,只好改运铁路。运到桐梓整整耗费了25天,中间的树苗已经发黄腐烂。他买了包香烟给管理员通融,才挑选了车厢边上的树苗,但仍未幸免运输途中因堆放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成活率低。

  这当头一棒把魏发富和他的两个合伙人打趴在地。村里嘲讽声四起。“尽干些蠢事、笨事、空事”,“祖辈以来就没听说过荒坡坡上能种树。”说什么的都有。亲戚朋友劝他清醒,劝他放弃。可魏发富不愿清醒。他是一根筋,他承受不了半途而废的耻辱,他要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他的两个合伙人不愿再和他一起做植树造林的美梦了。魏发富一个人扛着锄头上山,把成活的树苗培护起来。

  

希 望

  

  魏发富跑到县林业局反映情况。林业局的同志来到他栽种树苗的荒山上,着实被他的精神感动了。他们鼓励他:你不要半途而废,把这几片荒山栽起来,将来一定大有前途。县林业局领导是他见过的最大的官,他相信了他们的话。

  1986年,县林业局调来杉树种子,他买了70斤,在技术员指导下,培育了10亩苗圃。春风一吹,密匝匝的树苗破土而出。当过大队会计的他,挑选了一分地苗圃,详细统计树苗数目,测算出10亩苗圃足足有30多万株!每一株都是一双小手,挠得他心痒痒,从树苗2寸长就开始栽,栽到一两尺高还在栽。整整一个春天,整个大坪山脉的落沙坞、老鹰嘴、大河土、鸡公嘴、大茅坡、泰山坡,六个山头到处都栽下了他的希望。那个春天,他们一口气栽下10多万株,成活率几乎是100%。

  10万株树苗10万个坑,100万次挥锄1000万滴汗水,10000次喘气牵动一颗心,这颗心里挺拔一千亩山林,一千亩山林养育一万只鸟兽,一万只鸟兽拥有一亿个生态天堂!魏发富高兴得不得了,索性把山林命名为“发富林”——他想名垂青山。

  黔北民间有句俗语:一家富裕千家怨,家家富裕才平安。魏发富想:“光靠我一家栽树还不行,得发动乡邻都栽树。”于是他一边栽树,一边发动其他人也栽种。看到他种树成功,乡邻们也跃跃欲试,但苦于没有树苗。魏发富说:“你们到我苗圃去扯呀!密密匝匝的那么多,栽都栽不完,你扯去栽,我还要感谢你哟!

  他送给乡邻树苗10多万株,给政府3万多株。栽种的杉树,如今已有锑锅那么粗了。

  “我自己栽种成林的有1150亩,县林业局丈量过的。”魏发富说。

  

呵 护

  

  栽树容易管护难。魏发富把精心管护山林的经验总结为五个“”:防火、防牧、防伐、防虫、防破坏。

  听他讲述管护山林的艰辛,我眼前晃动的画面不是一片山林,而是一群宝宝的群象,脑海里蹦出两个可爱的字——呵护!

  为了呵护这上千亩山林,魏发富耗费了他几十年的心血。“很多人植树造林,不是栽没栽活的问题,而是失败在后期管护上。就像生娃儿不培养,难以成材。

  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晴上3天,他就要到山上去,哪一方有红光,就要赶紧去查看,生怕引发火灾。有段时间他还每月3000元请了一个山东男子替他管护山林。“百年心血敌不过一把火啊!

  感激他的乡邻们没人起心整他,甚至发现有火自觉帮助扑灭。曾经发生过7次火灾,所幸都没烧到山林。

  为了防牧,魏发富的几个孩子都没上多少学,这是他至今唯一的心病。大儿子魏其甫,初中毕业就跟在他屁股后头栽树;二儿子魏其林,小学毕业就开始看护山林。栽树时砍过荆棘杂草的地方成了放牧牛羊的小道,牛羊顺着这样的树行吃草,把小树苗也吃了。吃一株损失一株,只有补栽,年年补栽年年长不成林。为此他的孩子们跟乡邻干过不少架。一个80多岁的老人辱骂魏发富:“你都把山林栽成功了,我窝起手板心煮饭跟你吃。

  有一年,十几个娃儿上山砍柴,他们先在山上玩,天黑了就只有砍树来充,鸡蛋粗的小杉树一刀一根,一人砍一捆,十几个人就砍去一大片。魏其林上去制止,寡不敌众被捶了一顿,差点把命都丢了。好在事情闹大了反而教育了当地的大人小孩,从此再没有发生恶意砍伐事件。

  追出山林的牛羊,最容易跑进别人的庄稼地,明里暗里的矛盾慢慢产生。连边地界的山林,就曾经被人放火焚烧过两块,一块一百多亩。那些没有烧死的树,现在都有七八把粗了,真是好事多磨。

  防虫首先要防杉毛虫。这种虫长在杉树脚,把树根蛀空,一死就是一大片。魏发富想了个放火烧林的办法。他趁五六月的大晴天,用丈把长的竹杆子把杉树的干枝丫打下来,再把地上的树叶清到空隙中,一行一行堆起来晒干,然后专等暴雨一来就进山把枯枝落叶点燃。大火“”的一声燃烧起来,转眼间连成一片。杉林有个特点,下面几米高的地方都是光秃秃的树干,不会着火,而上面枝叶密密覆盖,暴雨一时半会不会落到地上。大火燃烧形成的烟雾被树盖挡回来,弥漫在树林里起到消毒作用,树脚的杉毛虫被大火一烧,几年都不会有。“记住,晴天和小雨的天气都不能这样干哈!”魏发富说。

  除了“五防”,还要薅草、施肥、打药。为了薅草培树,魏发富整整花了3年时间,连农业生产都交给儿子们打理。那3年,魏发富吃不尽的苦啊!

  “你这些杉树都栽十多年了,按理树成林后下面就不再长杂草了,为什么还要薅草?

  “你不晓得,树苗虽然成活了,但砍开的荆棘丛顺势长得更好,小树苗被罩住了得不到阳光雨露,怎么长?我用这把一米多长的砍刀,把荆棘挨着挨着砍干净,然后用锄头挨着挨着薅起走。薅一片,再用化肥和复合肥给小树苗催肥,小树苗一年就长一米多,远远高过灌木丛。杉树一旦成林,灌木和杂草就没有了,我植树造林真正成功的秘诀,应该是这番薅草的功夫。

  薅草那3年,魏发富天天在山上,妻子天天给他送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人家说他,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烧炭的。看到小树苗追起追起长,他的心里高兴得不得了。累了,他坐地小树苗边憩口气,喝口冷茶,抽支土烟。吞云吐雾间,他仿佛看到小树苗扑到怀里,口里喊着爸爸,一个劲给他捶背、捏腿。20万株树苗就是20万个子女呀,他这个爸爸太伟大了!

   

牵 挂

  

  从魏发富家老屋到大坪山上的泥土路,全都弯弯曲曲。从小苦命的他,像极了这条他攀爬一生的山路,没有一处是平直的。8岁那年,他父亲撒手人寰,他和4岁的弟弟与母亲相依为命。经历了旧社会,新中国,大集体,土地下户,改革开放。他在人生风浪中历练得意志坚强。可是,在他呵护山林进入最艰难的那几年,命运之神掌掴而来。1996年冬,一场雪凝灾害,他的山羊冻死50多只,损失上万元。接着妻子患口腔癌,花去2万多元,满口牙齿手术时全部拔光,才算保住性命。妻子患病期间,他感觉肚子一阵阵地胀痛,吃不下饭,拖了几个月到遵义检查:胃癌!偏偏这个时候,儿媳因为子宫肌瘤住进医院,小孙子又从楼上跌落摔成重伤,一家4口相继住进医院。

  有人说他:本来是荒山秃岭,你偏要栽树,惊动了土地菩萨,遭报应了不是?

  为了植树造林,魏发富这些年贷款开砖瓦厂、做烤烟、养山羊、喂猪喂牛甚至儿子们打工的钱,全部投到山林上。因为栽树,他被绞干了,绞穷了,甚至连几个孩子书都没读好。

  “我做了这么多好事,难道真是好人没好报?”躺在病床上的魏发富陷入迷茫。医生说,回去吃点好的,想吃什么就整点什么吃。言外之意没有挽救余地了。他回到家,每天只能喝半小碗米汤,几个月下来瘦成一把干柴,一米七五的汉子只剩35公斤。来探望的亲友都摇头,家人把后事都跟他准备好了……

  但他始终牵挂着山林,只要精神好一点就背起背篼上山管护山林。他觉得人迟早要死,留下一片山林就是生命的延续。只读过初中的魏发富,却有深刻的哲学观和做事留名的人生观,要死也要死在山林里。后来他得到一个治胃痛的药方,把天门冬、天花粉、刺黄芹、木瓜根、刺梨根挖来熬水喝,慢慢地竟然能吃下饭了。从此,只要肚皮不痛他就上山,一看到山林就忘了癌症。74岁的他,如今不仅没被癌症击垮,相反精神饱满,身体康健,真是善人天佑啊!

  

回 报



  魏发富病好后,又开始上山呵护山林。一家人从鬼门关滚了过来,大难不死,他更加热衷于做善事。山林成林后,每年剃下来的桠枝干柴,无偿提供给乡邻们作燃料,杜绝了乱砍滥伐;乡邻修房修圈,只要找到他只管去间伐,从不收钱。由于森林大量的水分储备,大坪山下一度干涸的山泉又恢复了涌流,而且龙洞水越来越大,满足了山下几百人口的人畜饮用,浇灌了周边数千亩耕地。生态天堂在慢慢形成,各种飞禽走兽不断繁衍,尤其是近年来野猪、野兔结队成群,甚至连绝迹几十年的豹猫也在大坪山上出现。植树造林带来这么大的连锁生态效应,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

  种树成功了,他又想修路,他认为修桥补路是最大的功德。第一次大规模间伐林木卖得8万多元,他全部投到修建乡村公路上。从2007年起,他组织修通了天桥至大坪、大坪至石牛、青塘至大坪的3条乡村公路,长达10多公里,改变了当地人祖祖辈辈肩挑背驮的历史。为了修路,他全家投入20多万,儿子打工挣来准备修房子的钱都投了进去,还欠着6.5万的债。涉及大坪组400多人口的公路,他家投资95%。开始修路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他是为方便自己卖木材。如今公路修通了,大多数家庭修起了新房,他家还是老木屋,甚至家徒四壁。乡邻总结他几十年来做善事的人生经历,尊称他“大善人”!

  “大善人”的精神教育感动着无数乡邻,多数人开始效仿他,每年自发维修公路。简槽沟的残疾人老王,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他家没有车辆,但他每年都要维修门口的公路。“路烂的时候,那些摩托车一到刀门就爬不上去,我背了石头把路铺好,摩托车不费力就开上去了。”现在,大坪组乃至石牛村,向“大善人”一样乐于做善事的人越来越多。

  今年五月,魏发富老人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图片摄影 王宗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