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流淌着生态梦的河

15.09.2014  13:14
 本报记者 黄瑶
  在51岁的陶正学记忆里,家门口的那条马场河是儿时最好的游乐场。“那时候,我们放了学也不急着回家,就跑到河边抓鱼。
  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河里的鱼虾数不胜数,河畔的树木也格外茂盛,“当时河边还有两棵隔岸相望的大柳树,长着长着,枝叶就连接在了一起,人都能在上面走。可惜,现在看不到了。”说到这,陶正学有些失落。
  1978年,15岁的陶正学发现,河岸边的树木因为人们的过度砍伐日渐稀少,河面上漂浮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加之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泥沙流入河中,河道越来越宽,大雨中的马场河变得面目狰狞起来。“因为没有桥,一些村民图方便,就游泳去对岸,每年都会有人命丧于此。”水润生五谷,滔滔河水孕育了舍烹文明,谁能想到这母亲河也有徒增祸患的一天。
  1998年,马场河上游淤泥河所在的乡镇煤炭行业开始兴盛,肆意排放的污水,让马场河无法再养育一方百姓。“那时的河水,不要说喝了,闻着都让人觉得难受。”陶正学皱着眉头回忆到。
  2012年,在商场打拼了30年的陶正学带着多年积累的资金回乡发展生态旅游业,“河流对于乡村而言,就是赖以生存的资本,我不忍心眼睁睁看着伴着我长大的马场河将来变得臭气熏天。
  同年5月,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陶正学当选第一任理事长。当选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带领大伙儿还“母亲河”一泓清水。
  “我们就是要把山变绿、水变清,不允许因为环保意识欠缺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让每棵草、每棵树、每个溶洞、每个山峰石壁、每一沟水都美丽,是我们发展项目最基本的要求。”陶正学与乡党委、政府的初衷不谋而合。
  恢复植被覆盖率、扩大绿化面积、减少马场河的泥沙注入量只是第一步,以煤炭发家的陶正学还把污染河流的企业告上了法院。“钱被外地老板赚了,却让我们的百姓忍受污染的恶果,不告不行。
  经过一年多的大力整治,河水开始变清,两岸的植被也逐渐茂盛起来,百姓又有了散步纳凉的去处。
  为了方便群众出行,马场河上还架起了两座坚固的铁索吊桥,赶场回来的村民可以骑着自家的摩托车,带着妻儿、提着一天的收获过桥回家。
  采访临近尾声,陶正学意味深长地说,舍烹的偏远造就了它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孕育了马场河畔古朴纯良的舍烹彝家人,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民族文化方能得以传承。“我坚信不久的将来,马场河一定能回到我们儿时的模样,那时我会约着小时候的玩伴,还去河里抓白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