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核桃树,折射产业扶贫得与失

14.12.2015  21:33

(新华全媒头条·脱贫倒计时)一棵核桃树,折射产业扶贫得与失

新华社记者

    新华网贵州频道12月14日电 时值初冬,一棵占地两亩的大核桃树悄然落叶。云南大姚县这棵全县最大的核桃树每年创收六七千元,成了村民李立开家的“摇钱树”。

    我国核桃种植面积已超过8000万亩,居全球首位,很多贫困地区指望用核桃树托起“脱贫梦”。然而,核桃种植的井喷式扩张正带来市场前景的隐忧。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第一个就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而此前,他将“项目安排精准”列为扶贫“六个精准”之一。

    核桃扶贫,正是我国产业扶贫的缩影。扶贫项目安排如何更精准,才能让老百姓的辛勤劳动换来真金白银?

    凿山种树,种下全家人的希望

    每隔不久,53岁的蒙贵德就会来到村外的石头山上,看看自家50多亩核桃林。四五年后,一家的收成,就指望它们了。

    他家住广西西北部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全乡约200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分布着大大小小5000多座光秃秃的石头山,石漠化十分严重,被称为“除沙漠以外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

    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村里人均耕地不到一亩,村民只能在山脚、山坡上垒梯田,种玉米。“石山土层薄,种出来的玉米还抵不上化肥钱。许多村民只能靠在小煤矿背煤维生。

    2008年,县里推广种核桃树,政府组织村民去附近的“核桃大县”凤山县参观。同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当地许多种核桃的村民成了“万元户”,这让蒙贵德下定决心种核桃。

    那50多亩核桃林,几乎是他用命种下的。他每天一大早爬上山坡,先用锤子在石山上凿出约一人深的坑,再用竹篓将山脚下的泥土背到山上、填进坑里,然后才开始栽核桃苗。

    “遇上最难挖的坑,一天只能挖一个。这片山头的一百多棵树,光栽苗前后就用了5个月。”他说。

    石头山水土流失严重,每逢下雨,雨水很容易将泥土冲到石头缝里。蒙贵德每年都要给核桃树补土,平时只要有空就去背土。

    “种玉米只能穷一辈子。况且这石山上不种核桃,又能种什么呢?”他种的核桃属于晚实品种,要七八年才能挂果。今年秋天,听说邻村村民一棵种了7年的核桃树结果了,他骑着摩托车兴冲冲地跑过去。“我一颗一颗地数啊,一棵树上一共有120多颗核桃,这让我更有信心了!

    核桃价格高,树种耐寒耐旱、适应力强,因而成了许多贫困山区产业扶贫的重要选择。

    云南省大姚县三台乡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高寒山区,十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大多住在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里,以种玉米、小麦为生,生活十分艰苦,逢年过节才能吃顿白米饭。

    主要依靠核桃产业,三台乡三台社区人均收入从2004年的2421元,提高到去年的7600多元,十年间约翻了3番。

    “核桃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68岁的村民张玉兴说,“以前我们山里人羡慕坝区生活,如今坝区姑娘争着嫁到我们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