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铸忠诚

16.11.2014  06:14

一片丹心铸忠诚——武警酒泉市支队政委刘兴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实(上)

本报记者 宋振峰 张革文

站在驻扎的营地,无数次,他举目远眺。前方巍巍祁连,周边茫茫戈壁,不由令人心潮澎湃。这里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酒泉,共和国的大漠边关。

情不自禁,他身体站得笔挺。虽然因长期劳累,他的双腿患有静脉曲张,但一点没有影响他的军姿。

因为,他深知,他是军人。牢记使命,当好共和国的卫士,成了他义无反顾的选择。

戎马鸣兮金鼓震,壮士激兮忘身命。”他——武警甘肃总队酒泉支队政治委员刘兴贵,入伍30年来,何曾在心里离开过这片魂牵梦萦的热土?

30年来,刘兴贵像红柳般扎根大漠戈壁,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经受了严酷自然环境和边境复杂情况的考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边关,谱写了一曲默默奉献的时代赞歌。

他本人7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被武警总部表彰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先后被武警总部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9次被武警甘肃总队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所带支队党委被武警总部表彰为“武警部队先进旅团级单位党委”。

刘兴贵,因此被官兵们亲切地赞誉为“大漠卫士”。

使命如山

——他像铁打的马桩一样,牢牢铆在戈壁边关

这里,怎么仍是20年前的样子?”2009年1月初,当刘兴贵来到金塔县中队时,眼前的一切,让他感到极为痛心。 (转2版)

(接1版)

几天前,组织刚刚应刘兴贵的请求,将他从武警甘肃总队兰州支队重新调整到酒泉支队,任政委。

酒泉市,境内90%以上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当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1988年,刘兴贵自军校毕业后,首站正是金塔县中队。当时新建的平房,眼下已经破旧不堪。正是三九寒冬,屋外寒风砭骨。屋内虽然挂有暖气片,架着炉子,但依旧冷得让人无法忍受。晚上睡觉,官兵盖两层被子,上面还得再铺一层棉大衣。夜里值勤的士兵回来后,在被窝里捂好长时间,冻透了的身体才能暖热。

自然环境恶劣,生活也极为单调。几位新兵告诉刘兴贵,都什么年代了,中队还是“打个电话等半天,娱乐活动靠聊天。没有游戏没网络,一副扑克过周末”。

战士打起了“退堂鼓”,干部也琢磨着设法调走。面对官兵的思想波动,在履新后第一次党委会上,刘兴贵凝重地说:“部队点多线长高度分散,但官兵思想不能散;执勤官兵能被大风吹倒,但思想不能被大风吹跑。

思想工作既要靠谈心引导,更要解决现实问题。刘兴贵明白,要让新一代官兵扎根大漠、热爱部队,首先就得改变观念,把警营建设成一个温暖的家。

刘兴贵带领“一班人”迎难而上,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他奔波于各县区党委政府之间,多方汇报协调,解决制约基层发展的硬件问题。刘兴贵对部队建设的真情,打动了驻地领导的心。酒泉市委市政府先后6次召开议警会,专题研究解决武警酒泉支队建设问题,投入资金改善官兵训练、生活等条件。

像铁打的马桩一样铆在基层,刘兴贵换来了支队天翻地覆的变化。6年来,酒泉市支队新建了8个中队营房,扩建装修和绿化美化了3个中队营房营院。现在,每个中队都是树成林、绿成荫、花成景的现代化绿色营院。在金塔县中队,4层新建的宿舍楼宽敞明亮,冬季热乎乎的地暖暖着官兵的心。

支队文化生活也“高大上”了。11个基层中队纷纷建起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文化娱乐场所。闲暇时,官兵们不但可以在卡拉OK室、体育活动室、游艺室、图书室放松心情,还能到沙滩足球场、排球场一展身手。

部队硬件建设越来越漂亮了,但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刘兴贵虽然是一名政委,却对军事训练格外较真。去年7月,根据形势需要,他创新提出,在支队成立特勤排和应急班,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在他的督导下,每个中队通过集中训练、比武竞赛,分别有了自己的狙击手、散打能手。酒泉支队的这一步棋,走在了甘肃总队的前列。

忠诚使命,砺剑铸魂。作为政委,刘兴贵还紧盯官兵现实问题,不知疲倦地向官兵传播理论,筑牢官兵扎根艰苦环境建功立业的思想基础。

凭着他的不懈努力,酒泉支队作战、谋胜能力日益增长。6年来,刘兴贵不辱使命,先后51次带领部队完成抢险救灾和维稳处突任务,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和驻地百姓的高度赞誉。

长久的超负荷运转,使他的身体严重透支。2010年9月,由于长期的劳累,刘兴贵本来就患有的双腿静脉曲张更加严重了。趁休假间隙,刘兴贵悄悄住进了医院。但他放不下部队的官兵。手术做完后的第7天,他不顾医生还得住院观察的再三劝说,匆匆返回部队。

他的付出没有白费。6年来,支队先后4次被武警甘肃总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支队,8个后进中队进入先进行列。1个中队连续8年被总队表彰为十大标兵中队,并荣立集体二等功。143名个人被表彰为各类先进,捧回总部和总队的36项奖牌。

清风无痕

——他对党忠诚,带出部队风气建设的“沙漠绿洲

2011年底,酒泉市支队成为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标兵支队”候选单位。

在迎考的节骨眼上,玉门市中队发生了一起意外亡人事故。有人对刘兴贵建议说,将这件事悄悄压下来算了。要不,支队好不容易努力来的荣誉保不住,个人成长进步也会“泡汤”。

当时,刘兴贵正团任职已经5年,后备师职干部也排在同级前列。

面对单位荣誉和个人进退,他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向上级如实报告,主动要求取消评选资格。

剖析会上,刘兴贵语重心长地说,他是党派到基层支队的党代表,负责定方向、把好关,必须对组织忠诚,不能弄虚作假。倘若把自己的关都把不好,如何把好别人的关?

把好关,说易,行难。

决战岂止在战场?眼下,虽说和平年代,不再有隆隆炮火、不再是杀声震天,但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利益关系急剧调整。种种诱惑面前,个人得失选择,对于许多人来说,宛如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然而,刘兴贵的答案只有一个——这么多年,他始终做到原则面前不徇私情、利益面前不忘底线,用坚定的党性原则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彰显着一名共产党人的本色。

在刘兴贵眼中,自身严、形象正,就能底气足、胆子大,就能带出部队的好风气。

刘兴贵,1965年出生于酒泉市肃州区屯升乡黄草坝村一个贫寒农家。兄弟姐妹7人中,除了他和大哥当兵外,其他都是农村户口。

家里的亲人需要照顾,本地任职的他还有许多老领导、老同学、老朋友。但他从不让这份感情,误导自己做出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事情。

2012年6月10日下午,哥哥和老家的几位镇领导来找刘兴贵,让他派个车,把他们送一下。听到此,刘兴贵掏出了自身的200元钱,让他们去租辆出租车。

不该这么欺负人,咱们求不起这样的人,走!”他的哥哥立马站起来,扬长而去。

车不能随便用,油也不能乱加。刘兴贵说,油和车都是国家的战略物资装备,不可私用。

前些年,总有一些老朋友、老同学,想从他这里“”部队上的汽油。

为了不让彼此下不了台,刘兴贵刚开始经常“撒谎”说,油库里没油了,他掏出自己的钱,帮他们加油。后来,大家听到原委后,再也不来了。

滴水见太阳。有时越是小事,越能反映一个人的党性和人格。

2009年,刘兴贵刚一回酒泉市支队,做蔬菜生意的小弟弟便找上门来,请求承包供应下属16个伙食单位的蔬菜。他寻思着,怎么也不至于白跑一趟。

这不符合规定,领导干部不能插手工程招标、物资采购,亲属子女不能参与部队经商。”没料想,刘兴贵温和而又毫不含糊地对他回绝道,“你有啥困难,我给你帮。但不要干预部队事宜。

不仅仅是这一回。当了6年政委,刘兴贵手里经过的大大小小的项目工程有57项,工程款过两亿元。不要说拒绝一些老同学、老领导的说情了,许多次,农村的兄弟姐妹都希望他运用手中的权力,帮他们承包些工程,他也从没给过“面子”,理由是他们承揽工程没有相应的资质。

每项工程,都严格按程序招标、施工、验收。

2013年,支队教导队所在地段被确定为开发区,本不起眼的地皮顿时成为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一位开发商找到刘兴贵说,你都快到退休年龄了,该为自己想想后路了,让我拿到这块地,送你一套精装修的大房子。刘兴贵严词拒绝,至今他一家还挤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面积不到60平方米的公寓房里。

一把手”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酒泉市支队干部官兵个个向刘兴贵看齐。现在,支队没有一个党委班子成员、领导乱派车、乱加油。党委一班人以他为榜样,也从不插手项目工程。

搞一次特殊就会降低一份威信,破一次规矩就会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会失去一片人心。”刘兴贵常常告诫自己和班子成员。

2009年初,刘兴贵上任后的第一次干部调整,就接到一位老领导的电话:侄子任副连职已满3年,希望“关照关照”。

不久,支队党委常委会研究干部问题。“老领导”情面要不要考虑?刘兴贵表态掷地有声:“用人问题全支队官兵在看,谁行谁不行心中有杆秤,不能为了一个人坏了规矩,影响党委在官兵心中的形象!”最终,这名干部因政绩平平没被提拔使用。

人不患苦而患不正,不患贫而患不公。风气搞正了,什么事情就好办了。”刘兴贵任支队政委6年来,在选用干部、选取士官等敏感问题上,坚持“僧面、佛面”都不看,只看群众公论,看工作表现。支队先后提拔使用124名干部,选取士官313名,发展党员172名,立功58名,一律按原则程序,官兵满意、上下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