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退一还,紫云探索山绿民富脱贫路径

12.09.2016  13:34

被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县如何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借助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林业精准扶贫之路。

为确保2019年实现全县9.08万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的目标,紫云县把退耕还林与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和生态旅游,誓把紫云的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退耕还林助推精准扶贫

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紫云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贵州省10个重点生态功能县之一。紫云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坡耕地资源和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结合经果林3年-5年能挂果实现经济效益的实际,将“十三五”规划的2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提前到去冬今春实施,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紫云将营造林任务分配到各乡镇,由县委书记、县长同时与各乡镇党政领导及包保单位负责人签订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将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乡、到村、到人,确保造林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为有序推进全县造林绿化工作,紫云成立了由县级领导为指挥长的生态建设指挥部,实行“县指挥、乡统筹、村为主”的组织模式,以退耕还林为主战场,打造“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人人奔小康”的新紫云。

为把好退耕还林各环节的质量关,紫云分片区成立技术服务工作组,指导各乡镇科学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各乡镇按照“乡统筹、村为主”的要求,成立专项工作组,对种苗采购、运输、种植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紫云还统一组建了造林技术指导组和督查组,对全县造林绿化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实行周调度、月排名、月通报制度,并将督查结果纳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

构建大生态大旅游格局

乡乡有特色、村村有园区、处处是景点、天天有游客”,这是紫云量身定制的全县大生态大旅游发展格局。

以生态美、百姓富为目标,紫云在此次退耕还林工作中着力发展精品水果、中药材、茶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在产业规划上,紫云根据各乡镇生态、土壤、气候、海拔等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经果林种植,建起板当镇万亩石榴园、宗地乡万亩杨梅园、白石岩乡万亩枇杷园、猫营镇万亩蓝莓园、四大寨乡万亩脐橙园等林果产业园区。

同时,紫云围绕公路沿线、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线路以及少数民族村寨等重要旅游节点进行经果林、景观林种植,打造四季有花有果的旅游景观带。全县还在退耕还林打造的产业园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升级,建设了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采摘体验为一体的旅游景区。目前,紫云以退耕还林为抓手,已打造了“东魁杨梅大观园”“西独桃花岛”等一批林旅融合示范园。

机制创新激发山村活力

为提高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对退耕还林发展林业产业的认可度和积极性,紫云创新资金流转机制、管护机制和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激发村屯的绿色发展潜力。

紫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原则,实现资金、项目、力量集成,提高资金利用率,并成立旅游生态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推进生态旅游建设工作的融资平台,以整合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银行资金参与,最大限度盘活资金总量和流量。为提高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紫云鼓励各地成立专业合作社,负责退耕还林的组织、施工、管护等工作,强化村级自我管理,壮大村级实体经济。全县还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民群众以林权入股,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曾经“穷山恶水”的板当镇便是紫云借助退耕还林工程成功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典型之一。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板当镇通过走访农户做思想工作、扶持大户形成带动效应、成立村级合作社规范管理等办法,打造了石榴、核桃、蓝莓等产业基地,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的参与积极性。

仅在翠河村,就有480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共同种植石榴,入社村民占全村总人口的93%。村民以土地为股本,以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为股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为社员申领退耕还林补助存折,统一管理使用资金。前3年,社员可以采取自行管护或委托合作社管护两种办法管理果树。自行管护的,合作社会对管护情况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发放当年退耕还林补助,不合格则合作社用此项补助雇人管护至验收合格,结余的补助资金发放给社员。外出务工人员则可以选择委托合作社用退耕还林补助资金雇人进行管护,结余资金返还社员。3年后果树挂果,收益全部返给社员,合作社统一包装销售,每株提取10元的公积金维持运转。

目前,板当镇的17个行政村已全部建立了合作社,实现了对经果林从种植、管护到销售的规范化、集约化管理。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去冬今春已种植了2.1万亩石榴、3万亩核桃、1500亩蜂糖李和4100亩蓝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