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翁与一本村志的故事

09.04.2015  20:38

     引言

    听说六盘水市钟山区原凤凰街道办石龙村编辑出版了六盘水市第一部村志《石龙村志》,感到十分好奇,2015年年初,笔者从水城汽车站乘坐凉都12路公交车,在六盘水火车南站下车,辗转40分钟,来到了《石龙村志》主编、总纂、钟山区教育局彝族退休干部尹余庆家进行拜访。

    尹余庆的家坐落在石龙村二组,屋后面一座大尖山高耸入云,屋对面老营山异常险峻,相传明万历年间安边曾经在此筑营屯兵,水红(柏)铁路、内昆铁路从门前不远处通向远方。一栋坐东朝西的百年木质老屋和两栋砖混结构房屋形成一个典型的三合院。现年71岁的尹老精神矍铄,见我们一行到来,连忙把我们让进里屋,房子中间火炉燃得正旺。在我们聊天的空闲,尹老一阵翻箱倒柜,抱出了一大摞证书、奖状、书籍。而其中最显眼的还是那本大部头的《石龙村志》。

     尹余庆简介

    尹余庆是土生土长的石龙人,1944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水城中学(现六盘水市一中),1966年毕业于毕节师范学校,任过教师、小学校长、学办主任、教育局人秘股副股长、人事科长、工会副主席、教育局党支部书记、教育局(含直校)总支副书记、钟山区人民政府副科级专职督学等职,2005年退休。在工作之余,尹余庆尤喜文学。在1988年任《六盘水教育》通讯员;2004年任《钟山彝学》副主编;2008年任钟山区史志编纂委员会副总纂;《钟山区教育志》总纂、主编;《钟山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纂稿人;2012年任云贵二省《尹氏族谱》副主编、六盘水市《尹氏族谱》主编,200余辞条、100余篇传记被省及《西南彝族大辞典》采用;许多文学作品在报刊杂志发表。

     不忘肩负历史责任

    谈起《石龙村志》,尹老侃侃而谈。石龙村地处中国凉都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南郊,钟山区凤凰街道办西南侧,东与双龙村接壤,北与大营、凤苑、兴隆、松坪南路、怡景5个居委会毗邻,南与水城县纸厂乡铧口寨连界,还有一块镶嵌在纸厂乡新发村的飞地偏箐。东西长3.5千米,南北相距2.9千米,总面积10.15平米千米。村委会驻田湾子。距六盘水市政府驻地黄土坡4千米,距钟山区人民政府驻地2千米。石龙村地处贵州高原西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地丘陵过渡、黔西北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之倾斜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山高坡陡,海拔1840米以上山峰20座,最高点为麻窝大山海拔2360.3米,村境内大坡山冈由西向东直拖平地,头、角、身形如龙故名“石龙”。

    解放前,石龙村交通落后,村境通向外地的通道仅几条驿道。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公路建设,1986年修通石龙至明湖公路,基本摆脱运输靠人背马驮的落后生活。“九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株六复线,内昆线、水红(柏)线以及六盘水南编组站“三线一站”铁路建设工程先后动工。石龙村作为当时铁道部“决战西南”的主战场之一,铁路的建成给石龙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振兴繁荣石龙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年来随着红桥新区的建设,石龙村整体划入红桥新区,这里面临区域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及时、全面、正确地把石龙村的历史与现状、教育、文化、人文地理、民风民俗、村民村事记录下来,不但为人们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是进行爱村、爱土、爱家乡教育的好教材,对“存史”、“资政”、“教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石龙村村支两委不忘肩负的历史责任,下大力气抓文化建设,组织编纂村志。“具有一点编纂史志经验的我被委以主编、总纂的重任。”尹老自豪地说。

     5载艰辛终完成

    2008年接到这个重任以后,尹老深知,编史修志工作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光有满腔热情和积极努力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老实严谨的科学态度,那就是遵循编史修志程序,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列出编写大纲拟定篇目,做好基础工作,广收博采资料,根据历史脉络认真编写,严谨审核,层层把关,这是完成一本好志书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捷径。质量是地方志的生命,是关系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根本。纵观历史,真正能够汇集当代、传承后世的都是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之作。因此必须把精品理念,贯穿于编写《石龙村志》的始终,这是修志成功与否的关键。虽然这是一本村志,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他给编委会成员立下三个要求:一是要严守标准,二是要严守史实,三是严守关口。

    万事开头难。石龙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修村志,相当于白手起家建高楼大厦,最重要的是准备好第一手资料。因此,尹余庆领导编委会成员,按照科学统筹、合理分工、团结协作的原则,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调查、采访、摸查、勘界、整理、取证等等一系列的繁杂工作。由于编委会成员大都的第一次参加志书的编写工作,平时还有繁重的单位工作要完成,所以加强培训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尹老先后就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填写资料卡,怎样拟定篇目,怎样搞好资料的衔接,如何达到图、照、表的科学运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并且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尹老回忆说,从2008年到2012年5年间,他和编委会成员不辞辛劳,在民间进行广泛采访,查档案,亲临古迹遗址实地勘察,足迹踏遍了石龙10.15平方千米范围之内的每一寸土地,搜集了大量史料,他和编委会成员像一座拧足了发条的钟表,不知疲倦地工作。记不清有多少次没有像正常人那样有规律的吃饭、睡觉,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尹老那时候干劲十足,好像忘了自己的年龄,与小伙子们一道爬山越岭,挑灯夜战,几年下来消瘦了十多斤。现在编委会成员个个就像石龙村的活地图,哪里有矿洞、哪里有水井、哪里有暗河、哪里山的海拔高差、哪里有珍稀植物都耳熟能详,村里面工作人员有多少、参军人员有哪些、参加工作人员有哪些、70岁以上人员名单等等都熟记于心并排照上书。

    5年来,编纂组成员不等、不靠、不要,克服了种种困难,挨家挨户地走访村里村外的老年人,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向外地的本村籍当事人、知情人了解情况。采编员不仅在家庭上、事业上作出了很多牺牲,而且采访投入,写稿更是认真,出手就是洋洋洒洒一长篇。但是,铁面无私的尹余庆主编把关十分严格:有的稿子被删掉大半,有的稿子要求补充材料,有的稿子甚至被三番五次推倒重来……但这些采编员毫无怨言。他们不厌其烦十多次到相关部门请教有关负责人,到市、区档案馆查阅、核实资料,以较快的速度提交了《石龙村志》编评议稿,并根据编辑部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经过部门审核、专家审阅,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加工、打磨,最终形成现在的《石龙村志》。

     编撰志书传后人

    记录了石龙村400多年历史的《石龙村志》前言由“概述”、“大事记”两部分组成;正文由“行政建制”、“自然环境”、“人口与计划生育”、“经济总貌”、“农业”、“工业”、“商业”、“劳务”、“交通•邮电”、“新村建设”、“政党”、“村政”、“群众团体”、“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民俗”十八章组成,总共84节;由人物、后记结尾。共采用彩色照片337张,表册31份,图文并茂,具有可读性、历史性、文学性。2012年12月,50余万字的《石龙村志》由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出版。当飘着油墨芳香的书志一到,那是尹老最欣慰的日子。而那些编委会成员的名字虽然只在志书的“编委会”提到了一笔,但他们却认真地说:“我们没觉得自己是配角。我们很高兴,可以参与做一件光荣的事。我们亲手挖出来的史料,将会留给后人来看。

    钟山区有关领导在《石龙村志》序中写道:“《石龙村志》的问世,为钟山区村史村志的编写作了示范,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石龙村今后的发展、制定建设规划,宣传钟山区乡村文化、乡村旅游提供资料参考和有益的借鉴,有力地促进了钟山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的开展。”

    尹老说:“志书能起到存史、资政、教化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作用,它是一面镜子,较能全方面地反映一个地方的历史、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等状况。镜子可以照衣冠,史志可以知兴衰,把成功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传给后人,达到教育的目的,对别人是一种教育,对自己是一种修炼。我因为喜欢学习史志,为发挥自己的余热,老有所为,所以才不遗余力主编《石龙村志》以遗后人。”(王鹏升 赵平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