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 群众“点餐” 政府“配菜”

18.01.2016  12:32

 

    1月13日,乌蒙深山,寒风细雨。“脱贫攻坚看贵州”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走进毕节市七星关区,惊喜发现山里依然百业兴旺,乡亲们照管“产业”格外精心。

 

  撒拉溪镇兴隆村兴联蛋鸡养殖场内,温暖如春。“我月薪3000元,还有分红,不是贫困户了!”村民朱珍群双手麻利地捡拾传送带上的鸡蛋,急忙声明自己不是记者要找的“贫困对象”。前年,她投入打工积蓄10万元,年底分红5万余元,真正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2015年,随着“一市五金多套餐”精准扶贫模式序幕拉开,七星关区通过合作社担保、贫困户贷款入股、支农资金支持,组织贫困户贷款入股农业企业、合作社,既壮大企业,又带富农户。

 

  养殖场老板张永健主动吸纳100余贫困农户加入养殖场,他介绍,去年入股5万元的贫困户,目前已累计获得分红3万元。

 

  新年初,七星关区通报:全区贫困人口从23万人减至20万人,去年3万人摘掉“穷帽”。

 

  毕节市政协党组书记、七星关区区委书记宫晓农底气十足:“一年的实践证明,‘问需式扶贫’路子走对了,全区到2018年实现全面小康肯定没问题!

 

  “问需式扶贫”,首先要清楚“”谁,就是要扶真贫。

 

  七星关区是贵州人口第一大区(县、市),总人口超过160万,贫困人口占12.5%。宫晓农说,如果按过去的大水漫灌式扶贫,近9成扶贫资金不能用到真正的贫困户身上,穷根难断是常态。

 

  七星关区识真贫自有妙招——“四看两议三公开”。即通过看房、看粮、看劳力强不强、看家中有无读书郎“比穷”,并经村组讨论、县乡村三级公示后,确定8.7万“精准扶贫”对象户。

 

  这么多贫困户谁来帮?

 

  2015年,七星关区共向19个贫困乡镇、258个贫困村派出由1870名干部组成的驻村工作组,并要求全县干部按行政级别,分别帮扶一至四户,“不脱贫,不脱钩”。

 

  剩下的扶贫对象多是难啃的“硬骨头”,怎么帮?

 

  帮扶队员把贫困户分为三类:因病致贫,其他综合因素致贫,以及有劳动力但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发展思路而致贫。

 

  因病致贫户通过医疗救助解决;因其他综合因素致贫的五保户等纳入民政兜底保障。

 

  对于有劳动能力,只是缺资金、技术、思路的贫困户,则着力激发他们的劳动创造性,用财政扶贫资金帮助他们走上自力更生的致富路。

 

  为了发挥财政资金、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用,七星关区决定让贫困群众“点餐”,政府“配菜”,改“被动式”漫灌扶贫为“问需式”精准扶贫,并因此催生“一市五金多套餐”扶贫模式。

 

  “一市”,即政府出资建立“苗木超市”,向愿意造林绿化脱贫的农户免费提供苗木,助推生态毕节建设。

 

  贫困户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资金。七星关区专门拿出1.5亿元设立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风险兜底资金、产业发展担保资金。此即“五金”。

 

  根据贫困农户的实际,七星关区设计了能繁母牛、设施蔬菜、脱毒马铃薯等10项“扶贫套餐”,供建档立卡贫困户申报选择。

 

  长春堡镇垭关村大湾组村民张永常年轻时受过伤,干不了重活,眼看顶不住一家六口的生活压力。2015年,张永常选择了养牛项目,获贴息贷款2.4万元,买了两头母牛。

 

  “你看,再过几个月我家就会添两头小牛呢!”老张对全家脱贫致富充满希望。

 

  2015年8月以来,全区8428户贫困群众踊跃“点餐”,“我要脱贫”意愿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