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潭:土壤消毒靠中药材 潭水净化靠动植物

17.09.2014  16:02

  治理之后的七星潭潭水清澈见底

  清澈见底的湖水、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水面倒映着岸边的绿树……上个周末,记者在贵阳市黔灵山公园看到,随着黔灵山公园整体提升综合整治工程的有序推进,七星潭治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昔日浑浊的七星潭水换上“新颜”,成了公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

  常去黔灵山公园的市民都知道,七星潭是公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七星潭总水体面积约16300平方米,共有七个潭,位于黔灵山公园大门区域,南接南大门广场,北至檀泉,东、西接两侧道路。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七星潭内淤泥堆积、水质下降,直接影响了黔灵山公园的自然景观。去年上半年,经贵阳市环境监测站检测,七星潭水质已变为劣五类。

  为了彻底改善七星潭的水质,去年启动的黔灵山公园整体提升综合整治工程,将七星潭治理项目列入其中。经过治理污染源、换填有机土、生物净化和涵养水源等一系列措施后,七星潭水质大为改观,黔灵山公园的自然景观也随之提升。

■ 中药材为土壤消毒

七星潭的水是怎么变清的?对于这个问题,黔灵山公园整体提升综合整治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潭水变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处理过程,绝非注入新鲜干净的水这么简单,而是需要经过排水、对淤泥进行消毒、微生物处置、水生植物种植及水生动物投放等一系列工程。

例如,位于七星潭上游的大鱼塘是许多游客喜爱的景点。但由于大鱼塘塘内观赏鱼数量多,游客观赏时投食多,加上长时间未清理,导致塘内淤泥堆积、水面浑浊、水质下降,塘内淤泥平均深度达25厘米,不但影响了七星潭下游各潭的水质,更直接影响了整个七星潭景观。因此,七星潭的治理以大鱼塘清淤为突破口,捕捞转移2.5万尾观赏鱼后,放干湖水、清理淤泥,为改善七星潭水质创造了条件。

除对原有淤泥进行消毒处理外,还需补填有机土壤,将天然植物的中药消毒剂溶解于水中,对晾晒土壤进行消毒。

在每个水潭的水面上,记者都看到了一个扫地机大小的漂浮物。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曝氧机,通过水循环增加水的含氧量,促进湖水中藻类等的氧化分解。

   ■ 培养动植物净化潭水

潭中的水生植物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在完成前期基础工作后,潭水净化主要依靠生物净化来实现,具体分为微生物培植、水生植物种植和水生动物投放三个步骤,从而改善各潭水体质量并修复周边区域生态系统。

  其中,微生物配置工程可以调整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投放的微生物包括可降低水中氮浓度的硝化菌、可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的EM益生菌,以及可以控制藻类过度繁殖的控藻剂等。

  水生植物对水的净化非常重要,治理工程根据植物材料的生态学特征,选取龙须眼子菜、轮藻、小茨藻等大量沉水植物,目前已种植苦草、龙须眼子菜、轮藻、小茨藻、狐尾藻等约54万丛。投放水生动物螺1259公斤、青虾1300余公斤,今后还将投放部分鱼类以进一步净化水质。通过水生植物的培植和水生动物的投放,七星潭变得有了“生命”。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七星潭潭水清澈见底。尤其是潭水较深的地方,水底的水生植物密集生长、随着水波摇动,岸上和水底的绿色植物临水照花、相映成趣。

   ■ 七星潭需要市民呵护

  “七星潭的水比以前真是好得太多了,这样的变化实在是让人高兴。”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断听到在公园游玩市民的称赞声,对于七星潭的变化,大家感到特别开心。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要让七星潭水长治久清,需要市民的用心呵护。就目前情况来看,仍有一些市民向水中扔垃圾,不但增加了垃圾打捞的工作量,也会对七星潭水质带来影响。而采集水生植物以及捕捞水中鱼虾等行为,更会对水体净化作用带来恶劣影响。此外,游客在七星潭边喂食猴子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影响到了湖水水质。猴子在七星潭附近大量聚集、摇落树叶,还喜欢跳入水中破坏水生植物,潭水景观和水质会因此“受伤”。

  公园管理方呼吁,希望进入公园的游客和市民共同爱护七星潭,不要将垃圾或杂物扔入水中,不要随意采集和捕捞水生动植物,不要喂食猕猴,共同守护美丽的潭水。本报记者 艾冰/文 孙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