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1.8万名驻村干部连续驻村侧记

22.04.2016  20:21

留下来的理由

——贵州省1.8万名驻村干部连续驻村侧记

绵绵谷雨润万物,点点绿意吐新枝。这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多彩贵州美丽的土地上,在成千上万个边远贫困的山村里,迎来了新一轮的脱贫攻坚突击队,群众称为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同步小康驻村干部”。

4月18日,全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2015年总结表彰暨2016年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召开,新一轮驻村工作启动。“切实肩负起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的历史重任,坚决打赢攻坚战、啃下‘硬骨头’”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孙永春对驻村干部队伍寄予殷殷嘱托。全省4.3万名驻村干部、7072名第一书记奔赴一线。在这支扶贫大军中,有1.8万名驻村干部申请继续留驻,他们肩上扛着放不下的责任、手中攥紧未尽的事业、心中盛满难以割舍的情感,有的一坚守就是长达七年之久。

“海嘎一日不脱贫,我就一日不下山。”这就是第七个年驻村的六盘水市钟山区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的铮铮诺言,犹如战场上的一声“冲锋令”,响彻贵州脱贫攻坚的每一个战场,代表了广大“留守”驻村干部的心声。

留下来:为了割舍不下的感情

有一首歌唱的是“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而在贵州的苗乡侗寨、彝家院子里,少数民族群众自编自演唱起了“远方的亲戚请你留下来”。歌曲中所唱的“亲戚”,就是各级派去的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在常年的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广大驻村干部和驻地群众结下深厚感情,群众早已把他们当成了“自家人”。

“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很大,就是因为杨书记来了,真心实意帮我们办事,说实在如果他真是走了,老乡们都会感觉心里很空。”走在海嘎村,说起带领他们从人均1600多元增长到7230元的功臣杨波,村民们都有这样的话语。

谈到七年的坚守时,杨波说:“说实话,我也很动摇,父亲离去后,家里的担子一下就重了不少,母亲、妻儿需要人照顾,我也曾多次下决心向组织提出不再驻村的申请、想回城里,但是就是割舍不下对群众的感情。”

想起未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杨波不禁潸然泪下。

“但最后我还是把申请书撕了,因为我忘不了海嘎村的20多名村民风尘仆仆地赶到我家时那身影,大雨淋湿了衣裳、泥土沾满了双脚。”杨波动情地说,“当他们说,杨书记我们是一家人,想来送老人家最后一程时,我顿时觉得六年的生活,早已把我刻在了海嘎村的山山水水、融进了海嘎群众的家家户户,更是走进了群众的心中!”。

“太阳出来亮旺旺,驻村干部到我乡;走村窜户问寒暖,不嫌屋黑板凳脏;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好事实事一桩桩;携手村民奔小康,唱支山歌感谢党”。一曲曲群众质朴深情的歌声,唱出了干群党群水乳交融的鱼水情深。

“跟老百姓相处,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跟你讲掏心窝子的话”。几年的驻村生涯,安顺市水库与生态移民局周齐兵早已把莲花村当成了第二故乡。

“农村虽然穷,但是感情却是最质朴的。走村串户时,总有群众拉着你的手、念着你的好,倒上一碗米酒,再塞给你几个熟鸡蛋……”周齐兵很有感触。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当2016年同步小康驻村的号角再次吹响,周齐兵又坚毅地回到了他的“家乡”。

“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是每一名驻村干部的庄严承诺,更是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他们用真心换来群众欢心,用真情推动帮扶,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带着责任、带着感情,沉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密切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留下来:放不下的责任担当

驻村干部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在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在攻坚拔寨的第一线,一名驻村干部就是“一名旗子”,一个驻村工作组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他们将责任和信心扛在肩上,冲向决战贫困的每一个“碉堡”,发挥“尖刀兵”“冲锋连”“攻坚团”作用,集中火力在脱贫一线攻坚拔寨。

在全省驻村干部队伍中,流传着六枝特区“同胞三兄弟”脱贫攻坚“齐上阵”的佳话,邓连贵、邓连桥、邓连瑞相约驻村任“第一书记”。三兄弟发挥特长优势,真心实意解民忧、保民安、帮民富,大哥当起维护农村和谐的“守护者”、二哥邓连桥成为传授绝技的“好师傅”、三弟成为引领脱贫的“特派员”,演绎了奋战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别样风采”。

今年,三兄弟又主动请缨,要求继续驻村。三兄弟不约而同地说:“通过一年的驻村,我们感觉到农村的脱贫攻坚还任重道远,在这个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勇于担当,主动站出来。”

“我打开老人盛猪油的钵子中,里面浅浅的一层猪油中夹杂着棕色的杂质,村干部介绍说,即使这样的油,老人每顿饭也才拨上一点”,每每想到走访一位贫困老人的场景,交通银行贵州省分行派驻紫云县沙坝村驻村干部叶凯说:“走访中,农村的贫困状况刺痛了我心”。本来今年准备回省城机关上班的他,在一个春雨如绵的夜晚,在村委办公楼的宿舍里,看着窗外零零星星的农家灯盏,他毅然拿起笔向组织写下了继续留下驻村的申请,开始第七年驻村的征程,转战到大方县对江镇花果村任第一书记。

广大驻村干部把群众的“小事”作为自己的“大事”来办,积极为农民群众办理实事好事、解决急事难事,关注弱势群众,推动农村发展,获得了农村基层干部和村民群众的赞誉和好评,并纷纷挽留继续驻村。

“驻村是一场特殊的赶考,脱贫的问题还没答完,驻村的考卷还不能交。”纳雍县文联派驻曙光乡坐拱村的驻村干部谭剑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毕节市驻村工作安排部署会后,本该收队的谭剑却依旧活跃在田间地头,忙着春耕生产,他选择了继续驻村。

“我们村的好几个项目都还在实施,我还没看到成果,群众也还没有得到实惠,不能就这么走了。”百里杜鹃管理区教育局派驻普底乡迎丰村第一书记万伦选择了第三年继续驻村。“希望万书记再驻一年,我们都很需要你。”这是村民一句最质朴的挽留,也是万伦坚守的理由。

像谭剑、万伦这样群众“强烈要求”再驻村、自己也愿意留下来的优秀驻村干部还有很多,有的甚至是第三年继续驻村。今年,毕节市共有5324名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选择了继续驻村,与群众“坚守”,与贫困决战。

留下:干不尽的事业

驻村干部将驻地当作故乡,将驻村当作一份事业,在与群众携手奔小康的征程中蹲苗成长。他们白天在田间地头与群众干农活、搞生产,晚上夜访农家拉家常、摆政策、话发展,成为扶贫主战场的排头兵。

团省委派驻天柱县远口镇远口村第一书记魏丕业,今年是他的第4年驻村时间到期,就在他准备返回单位的前一天,村委会挤满了群众:“魏哥, 你别走!”,“村里的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刚起步。你回去了,我们怎么办!” 

“魏大哥为远口村修缮了村委会办公楼,建成了“春晖乡土记忆馆”,建起了农家书屋和移民创业服务社,配备了电脑、音响等设备,为我们办了很多好事实事,短短三年,我们远口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的好干部好兄弟希望他能继续留下来再带我们一程。”村民们说起魏丕业的工作成绩如数家珍。

为了留住魏丕业,村民想出一个无奈的办法——联名请愿,百余名村民争着在请愿书上按上几百个鲜红的指印。看着这盖满红手印的请愿书,他激得地流下了热泪。

“留下来主要是为了兑现自己对群众的承诺,一定要让自己为村里制定的“三年规划”变成蓝图,给群众一个交代。目前,村里的移民创业园、投资1000多万元的蛋鸡养殖厂等项目正在上马,在这里有我未尽的事业,我自身也很想留下,在这个舞台上体现自我价值。”魏丕业说。

“现在单位工作任务虽然很重,也很需要工作骨干,但是脱贫攻坚是当前全省的中心工作,我们必须全力支持,鼓励干得好的干部继续驻村,同时在成长上会更加关注。”谈到选派优秀干部继续驻村时,团省委书记涂妍坚定地说。

在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中,全省各级各部门主动担当,主动抽派精兵强将,舍得将“好苗子”选派到基层,为农村同步小康提供人才物力支撑。

台江县教育局驻老屯乡长滩村第一书记杨亚群,曾是台江职中的一名骨干音乐舞蹈老师,能歌善舞,桃李遍苗疆。如今,她离开三尺讲台,来到老屯乡长滩苗寨当起了驻村干部,带领当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将驻村变成一份热爱的事业,演绎人生的另一种美。

她充分发挥自身舞蹈特长,自敲鼓点编制成音乐《鼓儿敲响苗山寨》,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手把手教妇女们跳苗舞,唱苗歌,并成立了村文艺队,丰富群众的农余生活。她积极组织群众以环境卫生整治为切入点,总结探索出“十户一体抱团脱贫·携手致富”的新路子,建立专业合作社发展马铃薯种植100余亩、养殖生猪360头。如今,长滩村村容寨貌干净整洁,河流清澈透亮,踩鼓场上歌舞飞扬,百亩大坝里的紫云英蓄势待发,100亩樱桃种植基地上樱花含苞待放,巴拉河里供游客体验的独木龙舟呼之欲出。长滩人正着力在沪昆高速铁路旁建设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近年来,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一茬接着一茬干,在基层广袤的土地上,弯下腰去拔穷根、携起手来奔小康,在脱贫攻坚的各个战场留下了汗水和足印。每当驻村轮换的时刻,总有一些感人的镜头,总有一些触动情感的泪点。无论村口几百人的挥手送行,还是一张张按满手印的挽留信,都彰显了驻村干部和驻地群众鱼水情深,无论是接过接力棒,还是继续坚守驻村,不变的是肩上的责任、手上的事业和心中的情感。(贵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