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下生态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2.10.2014  19:00

    万山区自2009年3月被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其转型发展得到了中央、贵州省、铜仁市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省、市党政主要领导相继作出批示;5月30日,贵州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实施意见,支持万山提速转型,铜仁市委、市政府和贵州省经信委、省农委等8个省直部门相继以意见、纪要等不同形式给予万山政策支持;1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再次把万山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划。在中央、省、市关心下,万山人民自加压力、改革创新、奋力追赶,使得转型发展形势迅猛,多项经济指标都实现了翻番,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生态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万山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互动共赢的特色化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之路。

    新华网贵州频道10月22日电 21世纪以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如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实现生态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的困局。万山区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先行先试,大力实施“产业原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的战略,用生态建设实践诠释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发展的新样本。

     环境创伤:“三重困境”成拦路虎

    万山,一座因汞而生、因汞而兴的城市,自秦汉时期采掘朱砂算起,万山的汞矿开采冶炼史已有两千多年。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万山累计产汞和朱砂3万多吨,上缴国家利税15亿多元。汞矿在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给万山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悠久的工业文明的同时,也给当地留下巨大的环境创伤,为发展留下了“三重困境”。

    环境污染的困境。据统计,贵州汞矿50年间共排放含汞烟尘废气202亿立方、废水5192万吨,堆放的炼汞炉渣达947万吨、采矿废石达263万吨。土壤汞浓度超标严重,尾矿带来的泥石流地质灾害、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威胁着2524户1万余人、5万余亩土地的安全。

    地质隐患的困境。在长期开采中,万山老城区地下逐渐被“掏空”,地质灾害隐患较大。资料显示,汞矿采空区面积达9.75平方公里,地面大小硐口200多个,形成采矿坑道长达970公里,部分采空区经多年裂隙水的作用不断掉顶垮塌,已使19处地面产生塌陷。

    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掠夺式开采导致汞矿资源过早枯竭,贵州汞矿破产后,万山陷入了长达7年的经济艰难挣扎期。据统计,2008年万山特区生产总值为4.6亿元,比上年增长8.5 %;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6446万元和2893万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为20:55:25,农民人均纯收入2141元,列贵州省88个县(市、区、特区)中的倒数第4位。长期的经济困境衍生出巨大的维稳压力,经济社会发展在阵痛中缓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