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县1890名驻村干部践行“三严三实”为民排忧解难

16.06.2015  20:36

山涧“靓影” 大地见证

——沿河县1890名驻村干部践行“三严三实”为民排忧解难速写

    新华网贵州频道6月16日电 今年是贵州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关键之年,也是铜仁市“民心党建”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效、三年创品牌之“品牌”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早谋划、早启动,1890名驻村干部在3月12日全县驻村工作会召开后,次日就打包驻村,数月来,一直坚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村头寨尾,都可见他们朴实的身影。

    如今虽已是初夏时节,但处于高寒地的土地坳镇五四村,依然是春寒陡峭。村民熊云学来到了“干群连心室”,兴高采烈地说道:“大家到我家里吃豆花去,多亏你们帮我问清修高速公路第二次补征我的土地款,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务必去。”值班的驻村干部杨胜利连连拒绝。

    今年初,因修高速公路进行第二次补征熊云学的土地,在没镇干部、村干部在场的情况下,他就直接与高速公路项目部签了合同,担心征收款兑现不了,就在辗转无策之际,3月20日,县委组织部驻该村工作组组长肖雁走访得知他的情况后,次日就向高速指挥部帮他问清,并回复说没问题。

    说起肖雁,村支书吴天奎当即就竖起了大拇指:“驻村以来,肖雁带领工作组为群众做了好事、实事50余件,发展水稻种植200亩,还垫资1000多元接通了村委会的网络并安装上了FVI。

    该村的水稻种植点离“连心室”有3公里,是村里位置最低的地方,一条小河横穿其间,房屋在四周的林间若隐若现,穿行在其间,随处可见耕田犁地、栽秧插苗、备料施肥、修埂清淤的身影。走过几个田埂,跨过几座木桥,笔者见到了正娴熟地“”着“铁牛”忙整地的肖雁。“肖主任,休息一下。”“我转个头就来。这段时间天气好,我们得抓住机会,帮助留守老人抢抓农时。

    而在中界乡小水田村,一位女驻村干部崔迪也在带领工作组帮农户做农活,共帮助群众平玉米、高粱苗床50余亩,搓肥球50000余个,受到了同事和村民们的喜爱。

    崔迪是该县卫计局办公室的一名干部,今年3月初被选派到中界乡小水田村驻村并任小组长。

    “这段时间正是收油菜、小麦好天气,每天都到村民地里看一看,帮一帮,了解点村民们的实际困难。”4月25日,春阳高照,笔者见到了正在帮崔秋花家割油菜的崔迪。正要与崔迪交谈时,她的电话响了起来。“是小崔吗?你可以来帮我一下吗?”电话是村里一位老人打来的,接完电话,崔迪与工作组便风尘仆仆地赶往老人的地里。

    老人的地在小水田村云霄组,到了地头,只见崔迪把衣袖一抹,裤脚一挽,便开始挥刀割油菜、扎把,一点也不怕脏、不怕累,干得有模有样,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了,最后干脆脱掉外衣干起来。工作组挥汗赶工,仅用半天,便将4亩油菜收割完毕。

    在珠瑙岩景区沙子镇十二盘村,县机关工委驻村干部王朝相也积极开展工作,为村里发展黄花产业300余亩,赢得了群众的赞许。

    4月21日中午,笔者在十二盘村村支书肖廷飞的指引下,走过一段山路,再穿过一片树林,看到了正在黄花地里与群众一同劳作的王朝相,他正手把手地教村民种植黄花的技术:“行距40厘米,株距在20~25厘米,沟深85~100厘米,沟宽70厘米。”他教得如此认真,让笔者不忍心打扰。

    “最初在发展黄花种植时,因黄花要两年后才产生效益,一些农户不接受,顾虑很多,王朝相就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详细向他们说明市场前景。记得有一个晚上10点多,他和我在做村民肖某的思想工作,一进门肖某就说:‘如果你们是来叫我种栽黄花的话,就赶快走,我要睡觉了。’但王朝相却不放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反复劝说,终于让肖某同意种植两亩黄花。在他的努力下,300亩黄花很快就发展起来了。”村支书肖廷飞指着一排排黄花道。

    休息间,王朝相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我刚才接到铜仁市交通局公路处杨周科长的电话,他答复了我们修5公里产业路的申请报告。”话音未落,在场的村民个个拍手称赞。“我要让产业路早日投入使用,使之成为村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成为珠瑙岩景区的观光路,成为十二盘村的持续发展路。”王朝相坚定地说。

    以上种种,只是沿河县1890名驻村干部为民排忧解难的缩影,走在沿河的乡间,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目前,全县驻村干部已走访农户15万余户,发展产业20000万余亩,协调发放各类良种50余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2000多个、代办事务3000多件,在近期测评中,群众满意率达96.8%。(杨洪 谭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