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下的嬗变

29.07.2015  14:05

三变”下的嬗变

———盘县普古乡舍烹村观察

 

        这是一次农村改革的深度探索———  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地处乌蒙山区的六盘水探路“股份制”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有效破解了“三农”发展难题,加快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在六盘水市盘县普古乡舍烹村,“三变”让这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进入舍烹村,宽敞的公路、绿意盎然的种植基地、波光粼粼的银湖湖面、散落在山间绿意中的村民别墅、完善的景区配套设施、笑逐颜开的村民,这些都是娘娘山下舍烹村的现实写照。

        这一切,源于该村企业家陶正学根据精准扶贫要求,探索“三变”改革的生动实践。舍烹村的变化,见证贵州探索扶贫模式的进步和取得的成效,是实施“三变”以来乡村变革的缩影,也是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产业扶贫的一个典型案例。

昔日荒山变成满山的猕猴桃

舍烹村概况

        六盘水市盘县普古乡舍烹村位于普古乡东部,距普古乡政府所在地21公里,东靠普古乡厂上村、噶木村,南连普古乡卧落村、天桥村,西接普古乡新寨村。全村地貌上高谷深,西高东低,全年最高气温达38.3度,最低气温零下2.1度,无霜期长。

        全村占地面积5.56平方公里,有8个自然村寨,耕地1326亩,水田897.3亩,林地3817亩。有农户456户,村民1651人,苗族、布依族、彝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1.2%。过去舍烹村是普古乡边远、贫穷的少数民族村寨之一。村民房子大多为茅草房,破破烂烂的,吃水要到2公里以外挑水喝,没有一条象样的通村道路,农户土地刨出的东西也不值钱,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650元。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发展无力,想创业的农民缺门路、缺技术、缺平台。

 

舍烹村扶贫开发成效

        作为贫困村,如何发展?成为六盘水市各级政府探索的路径。2012年5月,在该村农民企业家陶正学的带领下,成立了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的盘县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规划面积275平方公里,预计总投资51亿元。园区围绕“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发展战略,计划发展种植刺梨、猕猴桃、红豆杉、蓝莓、湿地生态植物10万亩以上,建设以贵州六盘水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的六车河峡谷、白雨竖洞、花戛天坑等景点,收集、整理、开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开发打造集地貌风景观光、民族文化体验、特色农业观光、养生休闲运动为一体的国际大健康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舍烹村在六盘水市“三变”思想的总体引领下,因地制宜,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创新集体资产管理方式,紧紧抓住娘娘山生态农业旅游园区项目在境内实施的契机,从土地流转、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基础出发,探索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有效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通过“三变”,目前盘县普古乡舍烹村、新寨村、播秋村、卧落村、天桥村、嘎木村、厂上村、水坝村等8个行政村共9个党支部,采取“1+8”模式,依托普古娘娘山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产业优势,联合组建党工委,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经济辐射和发展带动的“引擎”作用,以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推动8个村依存发展、共享共建、共融共富。

        在陶正学的带领下,联村党工委实现了资源共享、党员共管,还建立党工委联席会议制度,让每个村都有话语权和发展的主动权,各村党支书在议事会上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提出村发展新思路,在议事会审核通过后着手实施。现在各党支部书记议事,更像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一起想法子解决遇到的问题。

        同一个目标,同一种信念。8个村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成为了“一家人”,极大地激发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精神动力。已有964户2864人变为银湖合作社的股民,其中包含1161个贫困人口,实现1161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每亩耕地产值从过去300元提高到5万余元,2014年,舍烹村农民人均收入从上年的7760元提高到11260元。

 

漂亮的广场

主要做法

换掉穷业拔穷根

        扶贫的必由之路,是产业扶贫,陶正学认为,给钱给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救济式扶贫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产业扶贫可以使这些地方的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因此,2012年5月,陶正学带着上亿资产回到家乡,成立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由传统农耕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随后,他聘请贵州省农科院专家为合作社的发展做了详细规划:以现代科技农业为核心,以“一年打基础,二年见规模,三年出成效,四年见效益,五年大丰收”为目标,依托优质、高效、生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着力打造出一个集“观光、休闲、旅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村民就业、增收等难题,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现在,陶正学已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完成了17000亩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种植猕猴桃、石榴、刺梨等15000亩,完成园区道路建设20余公里,娘娘山旅游接待中心及通往各景区公路正在建设中。

采取企业化运作,让农民变成股民

        要实现扶贫攻坚的胜利,依托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而如何更好的让民众参与到其中来,真正地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小康,“三变”给出了答案。这种模式将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等入股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按照股份获得收益。“三变”将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引入农村,促使各种资源要素流动起来,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为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陶正学秉承“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理念,以股份形式吸纳会员,村民可用土地入股,也可以现金入股,每股20万元。让村民意想不到的是,在每股20万元的股金中,农户只需入股10万元,由陶正学垫付10万元。对于想加入合作社但又缺乏资金的一些村民,陶正学无偿地借钱给他们。

        “以前想都没想过,我们土地能入股了,不出村里就可以做股东、当工人,还分红利,想想都高兴!”村民刘美芬之前一直在外省打工,思念孩子的她常常偷偷躲着哭泣,没想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现在她和丈夫都在园区上班,每个月有5300元的工资,年底还有分红,“再也不用在外面天天思念孩子了。”合作社还购买了5辆中巴车,每天坐中巴车上下班,在食堂免费就餐,上班的环境比城里人还舒服。像刘美芬一样,舍烹村90%的村民变成了股民与产业工人的双重身份。

        其主要做法:一是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成为社员,参加合作社的生产管理,合作社每年付给其土地流转费,每月发给其固定工资,合作社发展壮大赢利后,用80%的利润来发展项目建设,20%的利润分配给入股的村民。二是农户将土地入股合作社成为社员,合作社不付给土地流转费,同时将他们聘用为固定员工,积极参与生产和管理领取固定工资,合作社发展盈利后,还要参与按股分红。三是对于想用资金入股又没有现金的农户,合作社无偿将现金借给他们,让其成为社员及股东,为让他们吃上“定心丸”,特向他们承诺,如果经营亏损,所借资金由合作社承担。同时将其聘用为社里的固定员工,积极参与合作社的生产和管理,每月有不低于1500元固定工资收入,名符其实地成为“工薪族”。

从成立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陶正学通过土地入股、流转倒包、合作入股、资金整合等形式,规模发展猕猴桃、蓝莓、刺梨等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把穷山村变成了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每亩耕地产值从过去300元提高到5万余元,2014年,当地农民人均收入从上年的7760元提高到11260元。

陶正学和他的产业

变资源为股权,壮大村集体经济

        集体资产变股权,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民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承包村内银湖水面,每年按水面开发10%的纯收益提交舍烹村集体。自水上乐园投入经营以来,舍烹村可分到的收益资金已达2万余元。

        对壮大村集体经济这件事,陶正学一直不遗余力。对投入到本村的财政扶持资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变为村集体持有,以市场化股权投入的方式参股到娘娘山农业产业园区,村集体按股比分享收益,预计园区正式建成后每年可为舍烹村增加集体收入近百万元。

        如今,利用村集体资金,村子新修了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每晚都有村民在广场上跳舞。

        此外,他还整合同步小康驻村帮扶资金等参股了由全乡19个村联合组建的舍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实行劳务总承包的方式优先承接村级服务、绿化管护、建筑施工、企业后勤等200万元以下的施工项目,村集体按股份比例参与分红。

        “上周我们刚刚派车送13位村民去县里接受培训,为村民补充乡村旅馆、农家乐规范化管理知识。”陶正学介绍说,现在村民自发建起来的农家旅馆、农家乐已经有6家,还有10几户村民打算开旅馆:“我们免费送村民开办乡村旅馆的床铺、行李,同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洗护。”利用村集体资金,规范化的管理,才能够保证村民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陶正学的目标是将村子打造为“天天有果吃、月月有花看、年年有风情、处处有风景、岁岁有财进”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园。休闲旅游度假部分包含“一心五园三景区”,将重点建设包括五星酒店、温泉会馆、休闲茶楼、民族商业街、木屋别墅、水上乐园、寺庙等在内的娘娘山旅游接待中心建设娘娘山高原湿地公园、鹅湖湿地公园、娘娘山体育公园、蓝莓采摘园、特色水果采摘园、天山飞瀑景区、天生桥景区、六车河大峡谷景区。尽管园区的建设正在起步阶段,可已经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村民的生意也开始红火起来。

 

经验启示

舍烹村的发展,是企业家带动农村扶贫开发的典范,也是六盘水市实施“三变”的生动实践,为精准扶贫、同步小康探索出了新的道路。经过充分调研,可总结为: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资源变股权

舍烹村坚持从实际出发,唤醒“沉睡资产”,将本村村级集体可经营性资产量化,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交由村内企业经营,有效盘活了优势资源。将村内银湖水面以承包的方式交由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旅游观光经营,通过签订30年的承包协议,明确企业每年按水面开发10%的纯收益提交舍烹村集体。按照合同约定,自今年春节银湖合作社水上乐园投入经营以来,舍烹村可分到的收益资金已达2万余元。

 

资金变股金

为了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舍烹村一是根据上级安排,对投入到本村的财政扶持资金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变为村集体持有,以市场化股权投入的方式参股到娘娘山农业产业园区,村集体按股比分享收益,预计园区正式建成后每年可为舍烹村增加集体收入近百万元。二是充分整合同步小康驻村帮扶资金等参股了由全乡19个村联合组建的舍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实行劳务总承包的方式优先承接村级服务、绿化管护、建筑施工、企业后勤等200万元以下的施工项目,村集体按股份比例参与分红。

 

农民变股民

        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舍烹村通过建立群众与企业的利益链接机制,让农民变成股民,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等入股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按股份获得收益,实现村集体经济与群众增收共同发展。结合银湖合作社“示范一村、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发展宗旨,采取“园区+合作社+基地”的合作模式,积极调动本村群众成为银湖合作社社员、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