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实施三周年 贵阳市全力以赴打造生态贵阳升级版亮点频显

25.04.2016  12:15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车璐)4月25日,是《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三周年。三年里贵阳市全力以赴打造生态贵阳升级版,亮点频显:贵阳获批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全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验收;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大气环境、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爽爽贵阳”成为享誉全国乃至全球的城市品牌。

2013年2月,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2013年3月30日经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批准,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并把每年4月25日定为《条例》宣传日。

三年来,贵阳全市上下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引领,在《条例》的指导下,确定以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奋斗为目标,以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抓手,坚守发展 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探寻生态发展之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运用大数据推进和强化贵阳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能力,全力以赴打造生态贵阳升级版。同时,贵阳始终坚持以“公园城市”建设为抓手,以实现大数据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六大生态文明机制体制改革为攻坚任务,坚持生态示范,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标本兼治,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推进绿色化,精心呵护生态品牌。

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贵阳积极推进“千园之城”建设,构建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为主体,大、中、小、微公园相结合的立体化、多类型、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的公园城市体系,结合新老城区实际,以总体规划为龙头、专项规划为配套、技术规范为支撑,完善区域“五位一体”公园布局。到2020年,建成“千园之城”,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达17平方米。

在大数据应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贵阳紧密结合大数据,强力推进大数据应用落地,逐步完善和建设一系列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和数据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初步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机动车尾气检测、辐射源监督管理和森林资源管理等生态环境管理重要数据的传输、管理和分析。

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贵阳着力在生态机制、生态制度、生态治理、生态文化四大领域创新,为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坚持在生态机制上创新建立行政与司法联动机制,创新建立从市到乡(镇)的联动机制,创新建立部门管理与公众参与的联动机制;坚持在生态制度上创新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创新建立林业生态红线制度,创新建立环境准入把关政策制度,创新建立生态环境绩效考核制度,创新建立执法监管制度;在生态治理上创新实施黄标车区域限行、燃煤锅炉刚性淘汰、餐饮油烟规范管理、工地扬尘视频监管、焚烧秸秆严厉处罚、河流治理“河长”责任、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营造林高标管理;在生态文化上创新打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参观示范点、创新建设市级示范公园、开展生态文明系列试点创建、创新抓好生态环境管理的大数据运用。

在城市规划方面,贵阳市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各方面,修订编制了《贵阳市生态功能区划》《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与《贵阳市环境总体规划》等,形成以总体规划为龙头、专项规划为配套、技术规范为支撑的规划设计体系。

在绿色产业方面,贵阳市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从无到有、精彩亮相,贵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贵州双龙临空经济区启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发展速度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在守护环境方面,贵阳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实施蓝天、碧水、绿地三大保护计划,全力推进饮用水源地综合治理、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大气环境综合治理、节能减排、林业建设、环城绿化、公园建设等重点工程。贵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1%,森林覆盖率达4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3平方米,实现“十二五”建设目标。

此外,在社会参与方面,贵阳市组建了一支近50万人的“绿丝带”志愿者队伍,建立广大市民定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机制,开展生态文明志愿宣讲、义务植树等志愿者活动,使志愿服务活动在贵阳蔚然成风,调动了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积极性。

在《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条例》的保驾护航之下,生态贵阳还将迈出新的发展步伐,逐步把贵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为推进全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