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连续三年“部门帮乡支部结对干部驻村”综述

18.11.2014  14:10

    虽然驻村干部挂职结束,但和群众的友谊才刚刚开始。走进我市的山村、田野,处处感受到市县对口帮扶单位、结对党支部、驻村干部与群众间的那份不舍。三年的“帮联驻”,培养锻炼教育了一批党员干部,更激发出农村蓬勃发展的活力。

    我市已连续三年实施“部门帮乡、支部结对、干部驻村”工作。自2011年10月以来,我市分三批累计下派3862名机关党员干部。他们背上行囊,进村寨、访农户,争资金、跑项目,话农桑、助发展,与农民同吃、同住,甘当群众致富的引路人、办事的跑腿人、矛盾纠纷的化解人。

    “一对一”帮扶

    干部下乡“攀亲

    从“千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到“部门帮乡、支部结对、干部驻村”,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我市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连续选派三批优秀机关干部到农村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或村副支书、主任助理,每届任期一年,实行“一对一”帮扶,与贫困村群众“攀亲”。

    地处乌江库区的息烽县流长乡,曾是省级二类贫困乡,安置库区移民3000多人。2011年10月,我市“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启动,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局业务二处主任科员蒋福举,被派到该乡挂任党委副书记、龙泉村副支书。

    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蒋福举白天到村组调研、晚上进农家访问,向上争取移民项目、对下制定发展规定,深挖“穷根”,并协调原工作单位与流长乡结对帮扶。一人驻村、全局帮扶。很快,上千亩梨、葡萄、梨枣、桔橙等经果林陆续在流长乡龙泉、营中、新中、茶园等村种植,一批小水池、通村公路项目相继动工。

    三年中,我市97个市直部门“点对点”对口帮扶75个乡镇,780个市、区(市、县)直部门“一对一”结对帮扶912个村,3800多名城里干部下乡“攀亲”,累计实施发展项目24364个,协调资金4.89亿元,为群众办实事6.5万余件。

    四访四问五落实

    “五员”干部接地气

    如何让干部真驻村、接地气、受教育、得锻炼?

    早在工作启动之初,我市就要求各对口单位、选派干部坚持做到“四访四问五落实”,即走访基层干部、走访党员群众、走访困难群体、走访村组能人,问生计负担、问平安和谐、问增收致富、问干部作风,落实工作台账、落实工作规划、落实任务责任、落实办理事项、落实反馈机制;当好“五员”,即政策宣传员、致富领航员、矛盾调解员、民生服务员、党建指导员。

    从机关到农村,从不懂农村工作、不会做农民工作到喜欢农村、善做农民工作,从宣讲党的十八大精神到全程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每一个驻村干部身上,都演绎着一段真情的故事。

    从40亩到1400亩,由不愿种到家家种,如今的花溪区湖潮乡下坝村,莲藕产值每年突破1000万元。“要不是当年驻村干部赵力辉家家动员、户户指导,莲藕产业就做不大。家里这栋楼,就是靠种藕赚钱建起来的。”村民陈登山说。

    驻村干部把脚踩在泥土里、把汗洒在山野间、把真心留在群众中,有的徒步几公里给老人换零钞,有的三番五次进家门劝孩子上学,有的全程代办各类证件、证明,有的下地收割庄稼、集中宣讲政策法规……

    三年间,全市驻村干部共开展各类政策宣讲5万余场(次),走访慰问群众160余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4万起。

    “输血”变“造血

    扶贫扶智“两不误

    有群众这样比喻:驻村干部,似一剂药饵,治愈山村的贫困病;帮扶部门,像娘家人,艰难中总会伸援手。怎样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脱贫?三年来,“扶贫更扶智”成为省、市、县对口帮扶部门和驻村干部的共同心声。

    为让群众真正知晓和吃透“上情”,市委办公厅与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双塘村“支部结对”,面对面给党员群众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追逐中国梦》等。

    理清了路子、找准了产业、制定了规划。广大驻村干部还注重为村民提供政策、信息服务,争取派驻单位在资金、项目、技术上给予支持,为贫困村插上腾飞的翅膀。市政协办公厅选派到花溪区高坡乡陇脚村的第三批驻村挂职干部牟雪松,整合全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人力、物力资源,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回乡创业扶持基金等形式,“抱团”帮扶18个村脱贫致富。

    抱团帮扶、打捆资金、组团服务,建基地、建园区、修大棚、修水池、硬化路、改危房……各对口帮扶单位、党支部、驻村干部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驻村挂职干部打头阵、派出单位做后盾、各级各部门齐帮村”的强大合力,凝聚起群众的力量,增强了贫困村的发展后劲。本报通讯员 张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