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贵州:一场文化的对话

16.04.2015  01:32

位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一楼展厅的俄罗斯油画展。

4月9日,“情系涅瓦——俄罗斯现当代现实主义绘画展”在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开展。

这个展览,与“民族”二字,似乎很不搭调。就连省民博馆长高聪也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引进国外的展览,与我馆的节奏、气质、色彩,冲撞很厉害。

不仅如此,这也是上海梅尔尼科夫美术馆的馆藏俄罗斯现当代现实主义油画,第一次“走出”上海。

一边是地处西南的省级民族博物馆,一边是国际大都会的美术馆。且听高聪馆长细细道来二者结缘背后的故事。

抓住机会,苗族服饰到了上海

省民博的入口处,还保留着一张海报,上面记录了2013年举办的十来个展览名称、日期、合办单位。其中由上海纺织博物馆带来的《衣被天下——上海纺织史料展》,2013年4月18日启幕,展期60天。

这个看似寻常的展览,却是贵州与上海结缘的起点。高聪回忆说:“2013年贵阳旅交会期间,当时的上海展馆,就是请上海纺织博物馆做的纺织史,因为纺织业可以说是上海的‘母亲工业’,是一大亮点。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搞了两三天,纺织博物馆还不过瘾,就找到我们,说要出钱租用民族博物馆的场地,再展一个星期。

在与纺织博物馆谈租用费用一事时,高聪突然有了做交易的想法。“我们不收他们一分钱,并且愿意提供场地,给他们多展2个月。但作为交换,贵州苗族服饰同样要到上海去展一段时间。”高聪拿出《中国傩面具艺术》一书,向对方展示多彩贵州的文化魅力。

双方一拍即合,互相展出了对方独特的文化。上海纺织博物馆向上海文物局报告,组织了上海十几家博物馆参观苗族服饰展。“这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为数不多的在上海展出的机会。我称之为占领‘上海滩’。”高聪兴奋地说。

继续合作,力争十年将少数民族服饰展个遍

高聪最为自信的,就是贵州少数民族服饰,走到哪里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当上海纺织博物馆方面告知他,反响很好,期待继续合作时,他一点也不吃惊。

合作,却不仅仅局限于上海与贵州两地。“全国有5个民族博物馆,除了贵州以外,还有云南、广西、黑龙江和海南。贵州与云南、广西接壤,三个博物馆早已组成了西南联盟,实现了馆际间的资源共享。”也就是说,三馆之间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资源整合,一致对外合作、交流。

因此,继苗族服饰展之后,上海纺织博物馆又通过省民博,引进了侗族、彝族、瑶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服饰展,这些都是三馆通力合作取得的成果。

之后,高聪还将上海纺织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蒋昌宁拉进了“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使纺织博物馆成为该组织在华东地区的唯一副主任单位。合作网络越织越密,甚至已经部署了十年的展出计划。“上海纺织博物馆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个遍。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创举,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将通过这个窗口,被更多的人认识、欣赏并认可。

这些合作,对年轻的省民博来说,都是宣传、推广自己的机会。“我们毕竟才刚起步,馆内藏品数量有限。”高聪坦言,“然而,绝不能只顾埋头走自己的路,要努力寻找机会,让贵州文化走出去。

主动对话,将展览送到贵州

今年年初,高聪接到了上海梅尔尼科夫美术馆馆长沙爱德的电话,对方称自己的美术馆里有一些俄罗斯的油画作品,想到贵州来展出。这批油画作品出自俄罗斯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列宾美院”,为历届师生的绘画作品。

乍一听,高聪有些犹豫,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对话的机会,错过就可惜了。“现当代艺术并不是我们所擅长的领域。然而,这些现代性的艺术创作,对民族文化有着正面的、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新的理论、观念和技术,增长自身的学识。”高聪解释说。

从作品的包装、运输,到人员的交通费,都由对方承担,可以说是个“不花一分钱的展览”。4月9日的开展仪式举行过后,高聪与沙爱德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对话。在交谈中,他与对方分享了“以展保展”的办展理念。

他举例说,2012年,“傩面具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一炮打响之后,重庆三峡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纷纷出钱购买该展的展期。这笔钱,就用在策划更好的展览上。“专、精、特、亮,是办展的四大原则,我们办的展览一定是独具特色、无法复制的,才足够震撼人心。2014年,《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一举摘获‘第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优胜奖,这个奖项被称为中国文博界的‘奥斯卡奖’。

贵州要走出去,其中一个要素就是民族文化。为什么首当其冲就推苗族服饰展,因为这是我们的特色产品,是独一无二的。让人看到我们的这份积淀,才有平等对话的可能。”高聪总结说,“而我相信,每一次的对话,都意味着贵州文化又往外迈出了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