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集团党委书记沈伟国"相马"之道:行业+人+商业模式

24.09.2015  20:49

图片说明:“聚焦一号课题,建设科创中心——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

图片说明: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沈伟国

东方网记者解敏9月24日报道:身份证、医保卡、银行卡这三张卡,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三张背后分别有三家信息企业在为市民便捷出行、就医和消费提供技术支持。而作为这三家企业最初的投资者——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见证并推动了他们从“小马驹”到“千里马”的蜕变。

在今天举行的“聚焦一号课题,建设科创中心——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活动中,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沈伟国详解了这家众多科创企业背后的推动者、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在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挖掘”潜力股”扶持被投资企业形成“生态圈

2014年8月,上海科创集团由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与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经战略重组后成立。作为专注于科技创新创业的投资机构,它主要通过吸引和拉动社会资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用自有资金池来撬动更大资金量来实现1+1>2的整合效果。作为一家大型创投企业的总裁,沈伟国是如何挑选他眼中的“希望之星”的呢?

行业”是科创集团在考察投资项目时最先衡量的要素,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是沈伟国近年为最关注的行业。在遴选阶段,技术团队是否掌握优秀的技术,是否能够围绕技术打造强大的产品,形成独特的竞争能力,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接着就要看人的因素:包括企业主要负责人,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包括团队的道德水平、行业经验与资源、结构搭配的合理性、稳定性等。再则,作为投资方,会要求企业对自己的商业模式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勾画,如何一步步地赚钱要有非常清晰的规划,要能体现把想法变成现实的驱动力。

1997年,上海科创集团的前身,上海科技投资公司决定投资建设户籍信息数据库的上海众恒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时,他们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企业:二三十名员工,注册资本500万元。一年后,同样刚刚成立的,主营城市公共事务信息化的万达公司也进入他们的视野,后来万达公司承担起了开发上海整个医保卡管理系统的重任。这两家公司的创业团队都是来自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技术功底扎实,从事的信息化领域又符合城市发展需要,基于这两点考量,就大胆给了两家小公司上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投资。除了资金支持,帮助被投资公司做战略决策更加关键。例如,目前万达信息已经在创业板上市,投资方会有意识寻找一些与万达业务相关的中小型创业企业,待后者成熟后,促成合并、收购。这样一来,被投资企业之间形成“生态圈”,有助于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做好科创中心建设的桥梁与放大镜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无疑是上海今年最热的话题之一。作为国有创投公司的老总,沈伟国感慨万分:上海目前的科技创业环境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从政府层面到资金层面都有一批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与过去相比创业者要走的弯路少了许多。

但在创业圈中往往会看到两类非常典型的奇怪现象:有的创业者拥有很好的科研成果,却不知道如何将成果进行开发转移形成产业化,自己“捧着个金饭碗讨饭”;还有些创业者有很好的成果,却在产业化的临门一脚,由于缺乏关键的资金,也往往让项目“胎死腹中”。而科技集团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将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桥梁”的作用,推进成果的产业化,为科研成果和产业化之间架设桥梁;二是“放大”作用,尽可能多地吸引和拉动社会资金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沈伟国说,他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最殷切的一条希望就是要更多地聚焦创业投资。他以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创业投资与政府投资的区别:同样一个项目,以政府项目形式投资,好比用石头往沙地上砸坑,一颗石头一个坑,但你要想砸更多的坑,就得从口袋里掏出更多的石头。而如果以创业投资的形式投入,则好比在雪地上扔雪球,不仅砸出了坑,扔出的雪球还可以捡回来去砸更多的坑,而且每一次捡回来的雪球还会变得更大、更重。

本次“聚焦一号课题,建设科创中心——对话上海国企领导”全媒体大型访谈活动,由上海国资委党委、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华每日电讯联合主办,东方网、东广新闻台、第一财经、解放网等协办。

(本次活动由财富、资管、投行综合金融服务专家——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全程独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