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的老红军

22.07.2016  22:15

    新华社贵阳7月21日电 题:“不忘初心”的老红军

    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李云路

    仲夏清晨的遵义,薄雾笼罩,湘江河水静静流淌。在这座因召开了中共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而被誉为“转折之城”的红色圣地,喜欢沿河晨练的当地人,经常会碰到一位拄着拐杖散步的老人,他就是96岁高龄的老红军李光。

    新中国成立前,李光曾是地主家的放牛娃,14岁投奔红军后,参加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回忆起长征岁月,老人思路清晰。

    “红军经过遵义时,不打人不骂人,还把地主的粮食和房子分给老百姓,我觉得这支队伍很好,愿意跟着红军走。”李老说。

    “中午参军,下午部队便在遵义城外打了一仗。”老人回忆说,后来才知道,这场战役是为了保卫正在城内召开的遵义会议。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先后进行了战略大转移,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跨越十几个省、总行程达数万里,也付出了巨大牺牲,被称作“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共党史专家认为,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顽强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路上,往前走一步,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但没有一个战士被困难吓倒。”李老说,“没有干粮了,大家就吃皮带皮鞋,这些都没有了,就吃树皮草根。

    “每次都是党员干部先尝尝有没有毒,确认没有问题了普通战士再吃。

    艰苦朴素、同甘共苦,是长征途中党和红军高级领导干部给李光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记得队伍行至西安进行短暂休整,西安办事处当晚给首长做了红烧肉和烧排骨,却被首长批评了。首长说,这里的百姓还没富到这种程度,我们不能这么做。”李老说。

    李光先后参加了四渡赤水、百团大战、渡江战役等战役战斗。他说,从沙场厮杀过来的人,只要想到那些流血牺牲的战友,都会肃然起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新中国成立后,李光回到家乡遵义军分区武装部工作,一年后转业地方。1985年,从市政协副主席的位置上离休后,李光又担任了遵义市红花岗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

    老人出身穷苦,一辈子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钱,大部分都投入到当地的公益事业。“我自己没文化,不能让下一代再吃这个亏。”李老说。

    李老告诉记者,抗战期间,上级在夜间下达了“拂晓出发”的指示,作为营长的他不懂“拂晓”的意思,文书又不在,结果到第二天天大亮才出发,导致所在的部队遭受重创。

    1995年,当李光得知红花岗区一所小学校里不少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立即从微薄的积蓄中拿出1万元钱送到学校,给学生买服装。从那时起,他的爱心行动便没间断。

    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先后为遵义市海龙镇、巷口镇等地的10多所中小学捐资40余万元。遵义市将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分别改名为“李光小学”和“李光中学”,他资助的许多贫困学生考上了大学。

    有人问李光,你的子女也不富裕,为什么不把钱留给子女,不怕他们有意见吗?李光回答:“我是有78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共产党员就是要带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从遵义会议会址到娄山关,从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到红军烈士陵园……李光一遍遍讲述着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讲述着革命先烈流血牺牲、艰苦创业的事迹。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李光说,“只要我还能讲,要把艰苦奋斗的故事告诉年轻人。让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一代又一代人认识到这点,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 谢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