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科幻:中国星际穿越故事

12.03.2015  10:35

不是科幻:中国星际穿越故事

新华社记者 姬少亭 梁赛玉 刘欢

  月球不是目的地,火星也不是终极目标,正在此间举行的全国两会上,航天领域的代表委员为中国描述了未来的星际穿越故事。故事大纲是技术,不是科幻。

  “从长远来讲,地球终结的时候,人类去哪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叶培建提出疑问。

  地球,这个太空中的“黯淡蓝点”,被中国航天专家看做是人类终将离开的“最初家园”。对于未来的种种可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表示,人类一定要为自己的未来准备不止一套解决方案。

   月球是太空的门口

  担任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总指挥顾问的叶培建表示,嫦娥五号正在进行研制,进展良好,将按计划于2017年在海南发射,实现月球取样并返回地球。

  中国探月工程当前依然处于无人探月阶段。现在的太空中,有3个中国的月球探测器,它们带上了中国人的眼睛去观察太空:嫦娥二号已经成了人造太阳系小行星;嫦娥三号和“玉兔”月球车仍在月球上工作,历时已一年有余。此外,嫦娥五号的探路飞行器“小飞”——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的服务舱,现在正在月球轨道上飞行。

  “到了月球只不过是深空的边缘,真正进行深空探测,我们应该瞄准太阳系的行星和许多小行星。”一直参与探月工作的叶培建,心心念念的是更远的远方。

  叶培建说,到今年7月,人类就将完成靠近观察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和冥王星的计划。

  “中国在这方面差距很大,又是一个经济能力有限的国家,因此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叶培建建议,优选几次飞行实现中国进入深空的跨越。

  他的目标是火星、木星和小行星。

  他期待中国首次无人火星探测,将可以实现环绕探测,并降落在火星上,进行巡视探测。

  叶培建曾多次呼吁火星项目尽早开始,认为中国已经有能力进行火星探测。

  此外,小行星探测也是叶培建眼中未来发展的重点。“小行星的科学意义很大。很多小行星具备宇宙大爆炸时带来的信息,还有很多具有丰富的资源,而另外一些对地球存在危害。”叶培建表示,针对小行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透露,中国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已经完成了火星探测和小行星探测的一些技术攻关。“但技术准备和立项是不一样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导航与控制系主任徐世杰则非常关注金星。

  这颗仅有地球上黄昏时候光照的行星,大气压是地球的90倍,表面温度高达500摄氏度,大气呈酸性。徐世杰认为,抵达这颗行星,将会大大拉动新技术的诞生,比如发明新材料防高温高压,检测高温高压环境下一些电子设备的工作等。

  他的另外两个目标是行星的卫星,一个是木星的第二个卫星,名叫“欧罗巴”的木卫二,另一个是土星的第六个卫星,名叫“泰坦”的土卫六。

  木卫二拥有几十公里厚的冰层,下面是液体海洋。他将这颗星体看作“太阳系里最值得探测的”,因为海洋液体的介质还不清楚,海洋下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土卫六有稠密的大气层,欧洲“惠更斯”探测器曾成功在土卫六上着陆。徐世杰说,如何在其大气层中穿行,将需要新的通讯、导航等技术。

  他建议,中国制定三十年甚至四十年的科学规划,逐步安排。这一系列动作将大大促进中国低温技术、能源技术和导航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