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丰碑载史册 红色记忆耀千秋

15.01.2015  18:46
四渡赤水(一渡赤水土城渡口)


四渡赤水(三渡赤水茅台渡口)


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


娄山关战斗遗址

 

   编者按

 

  遵义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当年红军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80多年前,红军在遵义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历史转折。

 

  娄山关大捷,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四渡赤水,写就用兵如神的谋略经典……这些丰碑将永载中国革命的史册。

 

  80年过去了,昔日红军征战的地方已不是旧模样,万水千山间,远去了血雨腥风只有一处处历史遗址,记录了那段令人惊叹的壮举。

 

   1


  突破乌江天险

 

  乌江,又名黔江,自古号称天险,两岸陡峭,水深流急,是黔北的一道天然屏障。在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敌人靠着这一天险设下防线,使得红军无法前进。为了顺利夺取遵义、桐梓,保证全军向遵义进军作战计划的实施,当时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决定,千方百计,都要突破乌江天险。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由黎平向西进军贵州腹地,蒋介石连电王家烈,要其严防乌江一线。王家烈急调重兵沿乌江数百公里各渡口设防,由第二军副军长兼教导师师长侯之担负全责,坐镇遵义,副师长侯汉佑为前敌总指挥。沿江西至遵义老君关,东至思南塘头,黔军各部分段严防,在主要渡口修筑工事。

 

  中央红军进至施秉、黄平、余庆、瓮安等县后,李德、博古等又提出不过乌江,在南岸转战和回头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见。

 

  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日在瓮安县猴场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否定李德、博古等人的主张,重申黎平会议的战略方针,做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决定》指出,首先在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议还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领导。决定改变了军事工作由博古、李德包办的状况。

 

  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奉命速抵乌江南岸,开始渡江。

 

  1月2日,右路纵队前卫红一军团第1师第一团,在余庆县回笼场渡口,击垮守军1个营,首先突破黔军左路江防,强渡成功。3日,红一军团(缺2师)和红九军团架起浮桥,顺利渡过乌江。

 

  1月2日,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在瓮安县江界河渡口实施强渡。此渡口是通向黔北重镇遵义的咽喉。

 

  红军经过实地勘察和敌情摸底,决定佯攻北岸渡口大道,主攻北岸渡口小道。当佯攻方向打响后,主攻方向8名战士投身入江,在激流中一手拉着棕绳,一手急速划水,奋力向北岸游去,游到江心,被敌人发现,棕绳被炮火打断,后继的竹筏又被江浪打翻,第1次强渡失败。

 

  当日夜里,工兵赶制双层竹筏。红4团第1营3连连长毛正华率4名战士趁夜色乘竹筏顺利登上北岸,隐蔽在离敌不远的崖石脚下,怕暴露目标,由原定用手电筒光联络改用火柴光,因火光太弱,对岸未看到信号遂又派两个竹筏下水,均未成功。

 

  3日上午,重新组织强攻,10名战士乘3个竹筏,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急速划到江心,遭守敌猛烈射击,难以前进。

 

  这时,隐蔽在敌军脚下的毛正华等人,迅速运动到滩头阵地背后,实施突然袭击,趁势夺占敌军哨所,接应强渡战士登岸。随即向敌排哨阵地佯攻,经过白刃拼杀,又夺取排哨抵抗线。当沿小路向通往遵义的大道进击时,与敌军一个营的增援部队相遇,敌军居高临下,红军受阻,双方在坡路形成胶着状态。红军后续部队相继登岸,对敌军正侧两面夹击,敌军不支,纷纷溃逃。工兵连在渡口架起浮桥,军委纵队和第五军团渡过乌江。左路、中路江防被红军突破后,右路刘翰吾部闻风而逃。1月5日、6日,红三军团不费一枪一弹,从开阳县茶山关、桃子台渡口渡过乌江。

 

  乌江战役,历时5天,歼灭和击溃黔军4个团另两个营。

 

  红军由江界河渡口突破乌江天险,为胜利攻占遵义打开了通道,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解放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拍成电影《突破乌江》,并到江界河渡口等地实地取景、拍摄。

 

  2


  一举拿下遵义城

 

  1935年1月4日,红军渡过乌江后到达遵义县团溪镇集结,刘伯承给部队下令:“一定要夺取遵义!”红军从这里出发,1月7日占领了遵义。

 

  当时,黔军第25军副军长兼教导师长侯之担得知红军渡过乌江,率部撤往桐梓。黔军“前敌总指挥”侯汉佑所属的3个团约3000余人,防守遵义城之外围据点深溪水、桑木垭、忠庄铺、马鞍山、丰乐桥等地,一个排及城防司令部2个营驻守红花岗。

 

  1月6日晨,红一军团2师6团,从团溪镇冒雨出发,下午1营到达深溪水的水山脚。山上守敌1个营,据守左右碉堡,山势陡峭,不利进攻。红军行动迅速、隐蔽。黔军对此毫无防备,戒备松弛。红6团一个营担任强攻,重机枪排和轻机枪排封锁敌人碉堡火力,1连从正面攻击,2、3连从侧翼冲锋,黔军抵抗无力,全线崩溃。红军乘胜追击。

 

  红军渡江后,遵义守城黔军已成惊弓之鸟,军心崩溃。红军参谋长刘伯承指示,由6团智取遵义城。6日晚,红2师第6团1营营长曾保堂带领3连和侦察排,化装为溃退黔军,由10名愿意重新做人、为红军效劳的俘虏兵带路,从深溪水出发,经过2小时的急行军,午夜抵达南门。曾营长命令带路俘虏向守城哨兵叫门,哨兵一看是自己人,将城门打开,侦察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城门,占领城楼,守军已无还手之力,纷纷缴枪投降。接着,红一军团侦察连占领红花岗山头并侧击黔军,3连迅速向纵深发展,对黔军实行穿插分割,1、2连占领黔军城防司令部,并俘虏黔军官兵数百人,缴获一批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红4团2、3连相继入城投入战斗。“前敌总指挥”侯汉佑带着残余人马从北门向娄山关方向撤退。

 

  1月7日晨,红军进驻遵义城,共俘黔军500余人。

 

  “红军在团溪镇的日子,是老百姓最快乐的日子,大家都舍不得红军走!”据当地几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介绍,1935年1月4日,红军陆续经过团溪镇,不少深夜来到的红军战士宁可冒着严寒留宿街上,也不打扰已入睡的乡亲。尽管部队也缺乏生活物资和粮食,但看到老百姓生活贫穷,他们挤出了衣服、被子和粮食来救济穷人。一些红军战士还主动给百姓打扫卫生,劈柴烧火做饭,拉家常。当时盐供应紧张,盐商一粒盐也不卖,企图囤货而沽。看见百姓吃不上盐,红军便开仓放盐分给百姓。红军的种种义举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老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那时的团溪镇小而窄,一眼可望穿全镇。街上几乎全是简陋的茅草屋,脏而乱,晚上黑漆漆的,街上看不到人。百姓生活困苦,一年难吃上几回肉,穿着破烂,商品极为匮乏。

 

  长征精神感召下的这片红土地如今已旧貌换新颜。走在团溪镇宽敞而整洁的街道上,记者仿佛置身一个县城之中:一排排门面内摆满时尚的服装、品种丰富的生活用品,一幢幢新商品楼拔地而起。深夜12时许,小镇上的小吃摊还热闹非凡,灯火明亮。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来到这儿,要上几瓶啤酒,点上几样卤菜,围着热气腾腾的火炉,边吃边聊天,驱去浓浓的寒意,享受着惬意的生活。

 

  3


  攻占娄山雄关

 

  娄山关,是黔北地区的重要关隘,地势十分险要,山路崎岖多拐,是连接贵阳、遵义至重庆的必经之道。

 

  红军进占遵义以后,军阀王家烈、侯之担急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红花园、桐梓一带布防,以保其老巢。

 

  一边,侯之担急令从乌江防线溃退下来的林秀生旅严防把守娄山关,同时又命令从川南赶来桐梓的部属增援娄山关,防堵红军北进。另一边,王家烈则令何知重、柏辉章、魏金鳙等师急渡江北进,妄图夺回遵义,扬言要“打过江去,成败在所不计”。

 

  面对敌人的重重布防,为了确保遵义的安全,确保中央政治局战略意图的实施,中革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率部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乘机夺取娄山关,进占桐梓县城,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向红一军团第2师下达了夺取娄山关进占桐梓县城的命令。

 

  1935年1月8日拂晓,担任主攻娄山关任务的是红2师第4团。在扫清娄山关南麓第一个前哨阵地后,进抵娄山关脚下待命。9日,第4团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兵分两路冲上娄山关,与早在此地布防的敌人展开了白刃战,经过惨烈的战斗,守敌终于被赶下山去,随后向桐梓方向溃逃。

 

  红军遂占领娄山关。

 

  与此同时,抢攻娄山关的红4团战士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一鼓作气直追30余里,打进桐梓县城。当仍然沉浸在自己“完美部署”之中的侯之担听说红军已打到自己的家门口时,如惊弓之鸟,狼狈逃往重庆。抵达重庆后,侯之担又被蒋介石以“临阵脱逃”的罪名关押,树倒猢狲散,其部队四分五裂,分别向赤水、四川等地溃逃。

 

  1月12日20时,军委向各军团发出《关于湘川黔敌军活动情况及我军之部署》。根据中革军委的部署,红一、三军团主力置于川黔公路以遵义为中心的南北两端;红三军团还要兼顾遵义西面的警戒;红五、九军团置于遵义东南侧翼。

 

  中革军委的这一系列军事部署,主要意图是北线出击,做北渡长江的准备;南线则凭乌江之险,踞险固守;东西两翼扩大防务,为保证“遵义会议”的召开和红军在黔北地区的休整提供了可靠保证。

 

  翻过历史,再看今朝。

 

  褪去历史的外衣,如今的娄山关镇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乡村旅游带动显著增强。水果、方竹笋等产品更是享誉中外,投资48个亿的火电厂建设项目已开始进入发电运营……娄山关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4


  四渡赤水出奇兵

 

  赤水河,一条红色的河,一条英雄的河。

 

  1935年,红军在这条河上3个月内4次横渡,3万人杀出了40万人的重围,演绎了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神话,书写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光辉篇章。

 

  1935年1月,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之后,蒋介石大为恼怒,急调四川、湖南、广西等地军阀部队,加上中央军约40万兵力,向遵义地区紧逼,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川黔边境地区。

 

  为摆脱险境,党中央决定北渡长江,与活动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然而红军的战略意图被敌人察觉,北上受阻。军委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先歼灭尾追的川军郭勋祺部,为北渡长江创造有利条件。

 

  1935年1月28日,聚歼郭勋祺部主力的战斗在赤水河边的青杠坡打响。因情报有误,战斗非常惨烈,如若继续恋战,红军必将陷入被四面包围的境地。军委当机立断,决定放弃由赤水北上,从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撤出战斗,保存实力。1月29日清晨,红军分别从土城、元厚一带西渡赤水河,向川南前进,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3万红军战士一渡赤水后进入四川古蔺县境,随后又转向云南的扎西地区。然而,蒋介石对红军咬住不放,调集精锐部队企图再次围歼红军。2月10日,正当国民党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之机,军委决定避实就虚,回师东进,再入黔北,寻机打击尾追的薛岳军团。

 

  1月11日,中央红军从扎西挥师东进,于18日至21日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向桐梓地区急进。此举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川军3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黔军3个团从遵义向娄山关、桐梓增援,第1纵队2个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疾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2月26日,红军强攻娄山关,取得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打的第一个干净利落的大胜仗,为第二次夺取遵义创造了条件。毛泽东十分高兴,欣然挥毫,满怀激情写下了壮丽的诗篇《忆秦娥·娄山关》。

 

  蒋介石吃了败仗,极为恼火,由汉口飞抵重庆坐镇指挥,企图南北夹击,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中央红军为进一步调动敌人,遂转兵北进,于3月16、17日在茅台及其附近三渡赤水,向四川南部的古蔺、叙永方向前进。19日,红军攻占镇龙山,接着进至大村、铁厂、两河口地区。红军再次进入川南,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令所有部队向川南进击,企图围歼红军于古蔺地区。

 

  在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毛泽东决定,乘敌不备折兵向东,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3月20日,为迷惑国民党军,红1军团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古蔺前进,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于21日晚至22日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并31日南下突破乌江,成功把几十万追兵甩在北岸。4月2日进至狗场、扎佐地域,前锋逼近贵阳。

 

  这时,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其周围地区只有4个团。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发现红军逼近贵阳时,惊出一身冷汗。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并准备轿子马匹,随时准备逃跑。一面急电滇军孙渡部队火速“救驾”。

 

  这一着,早在毛泽东的预料之中。就在滇军部队昼夜兼程东调贵阳之际,红军却绕过贵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西直插云南。至此,中央红军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围圈,摆脱了国民党的重兵围剿。

 

  四渡赤水战役,毛泽东充分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发扬红军运动战的优长,指挥中央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声东击西、出其不意、避实击虚,陷前堵后追的国民党军于徒劳往返、疲于奔命的境地。25年后,毛泽东对来访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说:四渡赤水是我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本版图文由本报记者潘树涛、李勋、黄霞搜集整理,图片由遵义军分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