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在同步小康进程中掉队

02.05.2017  22:1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陈敏尔在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讲话要求,紧紧围绕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目标要求,紧密结合“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目标任务,组织动员全省各级民宗系统对民族贫困乡镇开展一次遍访行动,全面摸清民族地区贫困状况、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产业化、民族政策落实等情况,全面梳理分析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积极为制定完善支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等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言献策,自今年2月初以来,省民宗委领导率先垂范,带队深入民族乡镇调研,了解实情,献计献策,排忧解难,扎实推动民族地区大扶贫战略行动和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确保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实现同步小康。

  民族山乡春潮涌,闻鸡起舞谋新篇。今年春节刚过,省民宗委党组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令,及时召开党组会议,对省民宗委展开“春季攻势”进行安排部署。从2月6日以来,委领导分别带队到我省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榕江、从江县等地进行调研,与当地干部群众交心谈心,为他们寻找贫困之根,谋划发展之策,绘制小康之图,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文化扶贫等模式,为民族地区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奔小康献计出力。

  发挥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作用

  2月6日,省民宗委主任向红琼率省民宗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奔赴遵义市道真自治县石朝乡调研。

  “去年4月以来,我们‘三路’出击,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精品水果示范园区,群众的积极性很高,目前园区已初见规模。”道真自治县石朝乡京竹村党总支书记左世说的“三路”,就是“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工作方式。

  京竹村是一个贫困村,人多耕地少,过去大家搞种植业时,一年也没有几个收入,因此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去年以来,京竹村村支两委充分利用土地优势,坚持“产业致富”战略,按照“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工作思路,村党组织以党支部为桥梁纽带,把有发展欲望的党员组织起来,把党组织建在产业基地上,构建“党支部+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党建新模式。听了介绍后,向红琼对项目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她指出,农民要致富,党支部是关键,一方面,它能够组织、引领贫困群众参与到项目中来,为老百姓谋划发展路子;另一方面,当老百姓的利益受损时,党支部要积极、主动维护农民的利益,在与合作社和公司的谈判中代表老百姓争取应得的利益,充分发挥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作用。

  民族地区的扶贫要与旅游产业相融合

  去年以来,我省的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今年春节期间,全省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984.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63亿元,与去年春节长假相比分别增长28.1%和32.5%。我省民族地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如何在道路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把脱贫攻坚与民俗旅游、农家乐、乡村体验游相结合,增加民族群众的收入是此次遍访民族贫困乡镇的一个内容。走进道真自治县京竹村的农业示范观光园区,各种果树长势良好,预计到4、5月份,一些果树将相继挂果。看到初现规模的园区环境,向红琼给当地的乡村干部“支招”:石朝乡从区位上看,离遵义、重庆相对较近,要充分利用好乡里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区位优势,打好乡村旅游的“组合牌”,从吃、住、娱、购、游方面下功夫,把遵义、重庆的游客吸引过来,开展体验游和乡村农家乐,从而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

  据介绍,该示范基地总面积685亩,总投资约300万元,种植品种主要为水蜜桃、冬桃、樱桃、无花果和白芍药等,基地涉及村组有京竹坨、大塘、七重丫、天仙坡等四个村民小组,惠及村民181户749人,贫困户36户128人。

  可持续发展是民族群众脱贫的关键

  民族地区如何选择发展产业,是关系到贫困户能脱贫、不返贫的关键。在调研期间,省民宗委领导每到一处,都详细询问扶贫项目的选择、实施情况,关心项目是否具有时效性、持续性。

  在道真自治县石朝乡构树种植基地,在听了当地干部对该乡构树产业项目的建设时,向红琼仔细询问了构树的生长周期,当了解到构树的叶子3—4个月就可收割时,她高兴地说,扶贫种植项目的周期不能太长,要长短结合,尽量选择周期短、见效快,让老百姓看得见、能快速致富的项目。

  2月6日,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徐飞率队到毕节市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和百里杜鹃管委会普底乡调研。在石门乡,徐飞先后走访了石门坎基督教堂、石门中学和荣合村,并与村委会班子、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及群众代表座谈,他指出,扶贫干部要关注民生,倾听民意,凝聚民心,化解民忧,抓住发展机遇,形成发展合力,在发展项目上,要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发展目标,把长远发展与解决眼前实际困难相结合,先易后难,逐步解决。

  2月8日和3月13日,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吴建民率队分别到三都自治县和毕节市七星关区、赫章县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遍访民族贫困乡活动。在三都自治县,调研组深入三合街道拉揽村香猪养殖场,详细了解项目组织实施形式、资金投入构成、防疫管理、市场营销、联户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等情况。吴建民指出,要深化认识,主动对接,运用好“全国宗教界公益慈善实践基地”的机遇,认真组织开展“五助人间、五教同行”公益慈善活动,多为弱势群体尽一份社会责任。在项目实施上要点面结合,打造品牌,充分发挥基地作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覆盖到每一个镇、每一个村。要抓好项目示范,探索经验,力争让小产品、特色产品形成大产品,真正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在七星关区和赫章县,吴建民深入到民族乡,了解脱贫产业情况,他指出,要用足用好国家和我省关于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法规,用政策引进项目,助推产业,培育人才,提高农户投身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促使农户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同时要关注贫困信教群众脱贫帮扶工作,确保贫困信教群众与各族群众一道走上同步小康之路。

  2月7日和3月14日至15日,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和平分别到黔东南州榕江县、从江县和贵阳市的息烽县、开阳县、乌当区等地调研民族乡脱贫攻坚工作时指出,民族乡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民族乡工作的重要意义,紧盯全面小康的目标,集中精力搞好脱贫攻坚工作和小康建设。要根据自身情况,抓好产业和项目的规划及实施,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发挥好民族乡的独特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强化产业支撑,支持民族乡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困难和问题,凝聚力量推动民族贫困乡的加快发展。

  教育、文化扶贫改变群众思想观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经济上的扶持是短暂的,只有从思想上“脱贫”才是长久之计。遍访中,省民宗委领导十分关注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深入了解和掌握民族贫困乡镇教育发展情况,对因学致贫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中,向红琼十分关心贫困户子女的入学问题,并慰问了石朝乡京竹村的申婵和夏成两户贫困户。申婵的丈夫去年10月份因病去逝,全家3人,女儿夏青青13岁,在务川城关中学就读初一,儿子夏小浪8岁,在京竹村小学就读二年级。向红琼详细询问了她一年有多少收入,孩子在哪里读书,享受到教育扶贫的政策没有,并嘱咐陪同调研的务川自治县相关负责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要把教育扶贫的政策落到实处,让他们读好书、上好学。在贫困户夏成家,当她了解到夏成的两个儿子都考上大学,大儿子夏季在遵义师范学院就大四,二儿子夏旭艺在武汉理工大学就读大二时,向红琼对他说,在经济条件困难的情况下,还培养了两名大学生,实属不易,并勉励他再坚持半年,只要孩子毕业就业后,就一定会脱贫。

  在榕江县塔石瑶族水族乡的民族蜡染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张和平看望了当地的民族民间工艺大师,他说,塔石瑶族水族乡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要传承和弘扬好民族民间文化,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为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进一步挖掘、传承、弘扬贵州民族文化这一“宝贝”。

  3月15,省民宗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陈新宇率队到遵义市调研,他指出,民族乡要利用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整合资源,整体打造,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更好更快推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步伐,以旅游助推民族乡脱贫攻坚步伐。各级民宗部门和民族乡要同心协力,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注意保护各民族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精髓,积极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把民族文化、民族教育、民族旅游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助推民族乡脱贫致富发展。

  2月14日和3月14日,省民宗委巡视员刘晖分别到从江县和长顺县、罗甸县调研脱贫攻坚,在翠里瑶族壮族乡,刘晖与翠里瑶族壮族乡政府班子进行座谈,并进村入户查看项目落实情况,听取村民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意见和建议。近年来,从江县民宗部门加大了对民族乡的扶贫,与乡政府同心协力积极引导,实施文化扶持,充分利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药业,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率先在全县乡镇中脱贫摘帽,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实现了民族文化活在现代,服务当下。

  在长顺县和罗甸县,刘晖指出,要抓好民族教育,加强师资力量的提升,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夯实智力扶贫基础,传承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此外,要办好民族节庆活动,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加收入渠道。

  两个多月来,省民宗委领导及相关处室围绕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目标任务,结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要求,聚焦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等事关民族地区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致富的重大问题,为民族贫困乡镇跨越发展送去了好点子、指出了好路子,确保到2020年,让我省的少数民族群众与全省同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