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与东盟国家开展教育交流合作综述

28.04.2016  21:55

跨越山海的牵手 多元文化的交融 

——贵州省与东盟国家开展教育交流合作综述

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洽谈区内人声鼎沸。 

在贵阳职院我省学子与东盟留学生一起学习成长。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成果展吸引与会代表。

虽然被泼到水但也挺开心的,因为这是祝福嘛”4月15日,在贵州大学,来自柬埔寨、老挝、泰国的留学生们邀请校内同学一起过泼水节,人文学院学生吕颖说,“能切身体验到这三个国家的民族风俗,吃到各种美食,主要还交到一个外国朋友,这种感觉很好!

4月13日至15日,是柬埔寨、老挝、泰国的新年,在贵大的留学生们策划了这场新年庆祝活动,柬埔寨的堆沙仪式、泰国的浴佛仪式和老挝的拴线祝福仪式,以及各国风情舞蹈和歌曲等精彩上演;泰国椰子鸡汤、老挝米线等异国风情美食供大家品尝……

贵大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梁雪说:“我们很支持也很尊重留学生的民族文化,他们来到中国不仅是为了感受我们的文化,还应该把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带过来,这样才能增进彼此的文化交流。

得益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搭建的交流合作平台,东盟和贵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跨越山与海的阻隔实现了交流沟通,他们不仅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前程广阔,也在国际视野拓展和跨文化体验中增长见识、丰富人生。

从2008年到2015年,连续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成功举办。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大学校长论坛、学术研讨会、教育资源展、专题研修班、青少年文化节、学生夏令营等109项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得卓著成果。交流周成员亦由“10+1”变为“10+1+4”,在原有框架下增加了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4个特邀伙伴国。

期间,中国·东盟国家大学校长论坛、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先后发表《贵阳声明》,不断凝聚共同愿景;教育交流合作务实深化,不断推进平台建设和消除交流壁垒;成功签署794份教育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协议覆盖东盟10国,涉及高、中等教育,内容涵盖学生交流、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派、教师交流互派任教、科研合作、图书体育器材赠送等各个方面。

跨越山与海的牵手,亦有坚实的共同利益和深远的未来价值——加强教育合作,将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构筑本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意和智力基础。

连续八届交流周在贵州举办,偏居西南一隅的山地省,迎来一扇洞开的开放之门。

利用东盟周平台,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积极与国(境)外学校及教育机构建立联系,不断拓展交流,加强合作,成功设立贵州省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高校校级留学生奖学金。

2013年,我省设立“贵州省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时任贵州省长陈敏尔在第六届东盟周开幕式上为东盟留学生颁发“贵州省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暨东盟留学生专项奖学金”,向东盟各国,也向世界展示了贵州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气度,以及后发赶超的决心和勇气。

据统计,五年来,来黔留学生数达2700人,比“十一五”期间的524人次增长了415.2%。截至2015年底,来黔长短期留学人数达1149人次,比2014年增长了26.1%,为历年来黔留学生人数之最。其中,2015年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遵义师范学院、铜仁学院、凯里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接收东盟国家留学生513人次,占当年来黔留学生总人数的44.6%。

与此同时,我省还积极争取教育部支持,大力实施国家、地方及单位公派出国(境)长短期交流学习项目、启动实施贵州省“千人留学计划”项目,在全省高校选派在读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派出人数逐年增多,5年共派出2500余人次,比“十一五”期间的370人次增长了575.6%。其中,2015年派往东盟国家长短期交流学习学生数为550人次,占当年总人数的58.3%。

从2009年开始,贵州对外汉语教师选派实现了零的突破,共选派300余名优秀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赴泰国、柬埔寨、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和美国、尼泊尔地区从事汉语对外推广工作,不断宣传贵州,扩大贵州教育对外开放。

开放,便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8年来,通过东盟周平台,不仅宣传树立了贵州教育新形象,还收获了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成果:

2012年,贵州电力职院成为10个首批国家级“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

2013年至2014年,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先后成为新增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资格院校;贵州财经大学成为我省到海外办学的又一所高校;

国家留学基金委与贵州省教育厅签署教育合作协议,首次出资1050万元用于支持我省选派急需专业领域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攻读博士学位;

贵州师范大学、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获增国家汉语水平考试考点2个……

跨越山与海的牵手,从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的“西南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往来和人文交流源远流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新征程,必将开创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与东盟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为携手共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人文之桥、实现地区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贵大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张成霞 借“一带一路” 加强交流合作

记者:目前贵州大学与东盟国家开展了哪些类型的交流合作?

张成霞:贵州大学与东盟国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一是学生交流,目前在贵大的留学生中东盟学生占了65%左右,学校设有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贵州省来华留学生奖学金、贵州大学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等,培养层次包括:进修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短期交流生;其次,广泛开展教师交流、科研合作及人员培训,以及开展东盟研究、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等。

记者:在我省高校与东盟国家开展教育交流活动中,贵州大学一直名列前茅,请介绍一下贵大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张成霞:近年来,学校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这首先得益于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投入,学校也高度重视,各部门紧密配合、齐心协力做好国际交流工作。同时,通过多年的交流合作,贵州大学与东盟国家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渠道及人脉关系,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这些都为拓展学校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在与东盟国家开展教育交流活动中,您认为贵州的高校具有哪些优势?东盟国家的教育机构和高校又具有哪些优势?双方该如何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张成霞:东盟国家高校学校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平台广、渠道宽;而贵州的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具有特色和优势。我认为双方应该从接收留学生、建立科研基地等方面着手,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更多的对话契机和更高的交流合作平台。

记者: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经在贵州成功举办八届,双方在教育方面合作交流日益紧密,下一步贵州高校该如何创新机制深化合作,进一步拓展双方在教育和人文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张成霞:我省充分利用临近东南亚国家的地缘优势,开辟渠道,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打造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个高层次的品牌平台,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开放之路。下一步,我们应该做强、做大、做精优势项目,切实落实、跟踪已签署的合作协议和项目,注重创特色、树品牌,并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打破地缘、人才、资源的瓶颈。

柬埔寨留学生 金汉发 贵州风光炫丽 中柬合作广阔

来自柬埔寨的留学生金汉发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黑框眼镜下一双眼睛坚定、深邃,一件柬埔寨传统的蓝色丝绸上衣和笔挺的西裤,显示出这个男孩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心智。

在金汉发高中时,开始有大量的中国人来到他所居住的城市茶胶开办公司,茶胶人一下子突然觉得不会中文,要在这个城市工作、生活、交际等等都会很不方便。会中文甚至会为找工作、做生意增加一个很重要的砝码。

金汉发家里有自己的生意,他们也免不了要和中国的公司打交道,金汉发当时就下定决心,他要到中国读大学,为自己今后在中国公司找工作、积累经验后自己创业奠定基础。

在自己高二时,自己的师兄通过申请中国—东盟奖学金项目得到了贵州民族大学的入学机会,他得知后非常羡慕,开始找语言学校补习中文,为自己申请到中国留学精心准备。

2014年来到贵州后,金汉发发现这里和柬埔寨的很多节日都是共通的,比如清明、春节,他感到很亲切。

金汉发非常喜欢贵州秀美的风光和怡人的气候,这也是他对柬埔寨的家人、朋友介绍贵州时说得最多的。

没有太多爱好、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宅男金汉发,甚至为了多看看贵州的风光,参加了老师组织的徒步活动。那是上学期,他的英语老师找到了一些可以免费前往兴义徒步的机会,带着他的几个学生用3天的时间,边走边看,领略了贵州的喀斯特奇观美景。

金汉发选择专业时,毫无意外地选了经济贸易,为他将来创业积累理论知识,而他已将自己将来的创业领域瞄准了中柬贸易。

通过在脸书上与昔日同学的交流,金汉发感受到了中国大学和柬埔寨大学的不同,他觉得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的大学为学生提供住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在校园内,便于互相之间随时随地的交流。而在柬埔寨,大学生也多是走读,近一点的住在家里,远的就在学校附近租房,学生之间的感情相对要疏远一些。

金汉发经常通过微信与家人交流,他的两个弟弟也是一心想到中国读大学,今年上高二的大弟前两天在微信里告诉他,自己已经找了一位中文辅导老师,为到中国留学提前做好准备。

越南留学生 杨氏梅香 我想留下来

身着传统服饰奥黛,个子娇小、长相甜美的越南女孩杨氏梅香走在贵州民族大学的校园里,经常惹得路人频频回头。

在贵州的3年,梅香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也交到了不少的中国朋友。对于毕业后的打算,她的第一选择是留在中国从事翻译工作,中国、贵州、中文、辣辣的贵州菜都已经成为她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梅香与中国的缘分早在她小学时,她开始迷恋上了中国的影视作品,那时她就很向往中国,并通过学唱中文歌的方式自学中文。直到现在,梅香的闲暇生活也是在宿舍里看金庸古龙或者是网上的穿越武侠小说,对于影视剧的热爱也是丝毫未减,喜欢《花千骨》,喜欢一切古装的影视作品。

梅香来中国前,曾在越南太原大学读到大二,由于家庭原因,家里只靠母亲摆个小吃摊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很吃力,尽管不舍,她只能选择放弃了学业。

2013年,她曾经的同学告诉她一个好消息:可以通过申请中国—东盟奖学金项目到中国圆她的大学梦。梅香因此顺利来到了贵州民族大学,她享受到了学费、书费、住宿费全免,在通过汉语HSK考试后,一个月还有1000元的生活补助,基本够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梅香特别庆幸自己得到来贵州留学的机会,她特别喜欢这里的大学,老师非常的热情、热心。记得她初到贵州的第一个月,生活补助费要到次月才能到账,家里汇钱过来也需要时间,梅香和另外几个准备不足的同学吃饭都得小心算计着。梅香的任课老师得知后,自己掏钱买来了米、油、菜、肉,帮她们渡过了难关。

对比两个国家的大学,梅香认为中国教师的课堂更自由,老师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互动也很多,她很喜欢这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通过自己的经历,梅香又带动了自己的4个亲戚、朋友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到贵州留学。

每年的暑假,梅香其实特别想留在贵州,因为这里的夏天实在是太凉爽了,而且,回越南后吃不到辣椒、吃不到包子。可是她也非常牵挂自己的母亲,即使不舍,她也会回去陪妈妈,帮帮妈妈的忙。

孝顺的梅香在学校时,教会了妈妈使用微信,每天都会通过微信和妈妈联系,让妈妈随时了解自己在贵州的点点滴滴,她特别希望能说服妈妈来贵州看看,甚至将来可以和她一起留在贵州。(芦晓娟  王雨 杨春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