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泼斯坦与宋庆龄传记(57)

04.03.2015  11:31

黄浣碧 口述 沈海平 撰文

获奖的礼物

艾培负责写作,每写完一章之后由我打印文稿,再由我去送交给沈苏儒翻译。艾培喜欢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又常常推倒重写。所以相对而言,沈苏儒的翻译进度很快,通常是他翻译完了,艾培新的一章还没写完。总是老沈早已经完工了,坐等艾培。记得直到艾培写完了传记全部交给老沈后,他自己再次回看全部文稿,又对英文的措辞反复推敲、润色,不肯就此脱稿。此时他因还要忙于其他事务无法脱身,却怎么也不肯放弃最后的润色与再修改,总想再推敲推敲,力争最完美。最后,由老沈翻译的中文版传记反倒比英文版早一轮出版。

由沈苏儒翻译的中文版宋庆龄传记,艾培是非常满意的。每逢有人对艾培夸奖中文版的传记写得好时,艾培就会开玩笑说:“那不是我写的。”他认为老沈的翻译为他的作品增添了光彩。

大约在传记写到将近一半的时候,日本的学者久保田博子向艾培提出,她想将传记翻译成日文出版,艾培当然同意。于是,我就又有了新的任务,负责替艾培与久保田博子之间保持经常的沟通与联络。每当艾培写出两三个章节以后,我就要将文稿打印出来,集中到邮局去给久保田往日本寄一次。记得那时,墨盒和打印纸用得很快,不停地更换。

宋庆龄传记的日文版于1995年12月出版。宋庆龄传记还由日臻出版社在台湾出版了中文繁体版,分上、下卷。接着,韩国的李阳子教授将宋庆龄传记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

写传的过程,既是回忆的过程,也是纪念与缅怀的过程。特别是艾培,他几乎是边回忆边撰写。回顾我们俩共同经历的过程,我们一直是怀着无比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投身其中,努力工作。共同的工作,让我们彼此更加了解,更加相爱,生活也变得更有意义。

1992年年底,在各方面紧张筹备宋庆龄100周年诞辰的重要时刻,我们终于完成了宋庆龄的嘱托,将宋庆龄传记作为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中最有意义的礼物。我们为能够为我们最最敬爱的领导,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做这件工作而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爱泼斯坦著、沈苏儒译的《宋庆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一书,自宋庆龄诞辰100周年前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好评,于1994年1月荣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出版的最高奖)。

以今天的眼光看,艾培所写的宋庆龄传记还不够生动,主要是缺少故事与细节的描述,就好似是一部正史的大纲,或者说就像是一棵大树的主干,枝叶还不够茂盛。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一些无法避免的因素:其一,与宋庆龄生前有过约定,根据既定的框架,拣重要的史实,不面面俱到,不写很长。其二,没有来得及与宋庆龄本人细谈,很多不是艾培亲身经历的,他绝不杜撰。其三,也是最主要的,是作者的个人性格与写作风格所致,艾培不喜欢纠缠一些枝枝蔓蔓与花边琐事。艾培一贯关注较为宏观的格局并习惯以宽广的视野观察事物。更重要的是,艾培坚持传记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他认为,传记不能臆造,不能渲染,更不能杜撰与任意想象和铺陈。

但是,正如叶君健先生在读后感中所说:“在世界许多著名的传记中,作者与作品的主人公在思想上和感情上能有如此深切的交流与理解,是不常见的。”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张惠卿说:“什么叫呕心沥血?这就是呕心沥血!这部书为一位20世纪的伟大女性树立了一个永久丰碑。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爱泼斯坦与宋庆龄传记(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