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六种模式

27.01.2015  20:31
  2013年以来,黔东南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可塑性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一是产业发展型模式。以2014年农业部公布中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丹寨县卡拉村为例。卡拉村发挥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优势,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开办了“丹寨县民族工艺鸟笼厂”,其产品工艺精湛,扬名海内外,被称为“鸟笼艺术之乡”。鸟笼加工,鸟笼生产的收入,已成为卡拉村弄明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二是生态保护型模式。生态保护型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州“两山”(雷公山、月亮山)地区,剑河县昂英村是该模式的典型,昂英村是以苗侗为主的纯少数民族聚居村,森林覆盖率达97%,是生态观光旅游的圣地。2013年以来,该村围绕同步小康六大类指标,探索打造偏远山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样板,不断提高生产生活质量。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7000元。同类型模式的还有被评为2014年“全国生态文化村”的黎平县八舟村等。

  三是环境整治型模式。以天柱县赖洞村为例,该村不断加大对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建筑的改造展现乡村活力,提升乡村形象。从完整乡村功能,改善乡村形象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改造与环境重塑,最终达到助推经济发展,是环境整治型模式的典型。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达到8100元。同类型模式的还有凯里市朗利村等。

  四是休闲旅游型模式。该模式主要以雷山县西江村苗族文化旅游为代表。西江村着力打造原生态乡村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雷山旅游的一张“名片”和黔东南乃至贵州的旅游品牌,是全州休闲旅游类型的模范,是黔东南州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之一。目前,西江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人均达到9600元。同类型模式的还有黎平县肇兴村等。

  五是文化传承型模式。黔东南是苗族侗族人口聚居地区,是苗侗文化发展的摇篮。文化传承型模式以从江岜沙村为例,该村部落民族文化深厚,以“最后的枪手部落”入选“地球上最神秘的21个原生态部落”,是唯一用镰刀剃头的地方,是贵州省政府重点保护民族村寨,被评为中国单身者十大旅游圣地之一,被誉为苗族文化“活化石”和“博物馆”,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典型。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946元。

  六是社会综治型模式。以锦屏县华寨村为例,该村采取“以歌劝和”和“合约管理”等村民民主管理方式为载体,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认真谋划和制定发展思路,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先后被评为“少数民族社区学习中心”示范村、“全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贵州省“十佳和谐村寨”、“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同类型模式还有从江县占里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