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东盟教育交流周部分论坛专家学者观点采撷

04.09.2014  17:17

  图为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峰会现场。

  图为贵州一学校在交流周上展示无人机技术。

  9月1日至3日,在第七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上,共举行了中国—东盟中心教育项目推介会、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政策对话、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会峰会、中国—东盟教育政策与研究研讨会、中国—东盟大学校长国际合作研讨会等近20项活动。来自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与中国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同就如何加深双方教育合作、拓宽合作领域以及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嘉宾访谈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 符合双方市场发展需求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宝利谈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

  近几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院校在职业教育上开展的合作越来越多,目前已有两所省内职业院校接收了来自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十国的留学生。同时,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个平台上,职业教育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原因几何?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宝利。

  刘宝利认为,中国与东盟不断深化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首先是符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期,2008年第一届教育周时,职业教育基本被淡化,主要是高等教育在加强交流和合作。“这几年,贵州省政府已经把职业教育发展列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个平台上的重要角色。中国准备做一个应用职业教育技术的联盟,提升我们的职业教育,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刘宝利说,职业教育是国家将来重点发展的一个教育领域。

  其次,刘宝利认为职业教育也是东盟国家的需求。东盟国家和中国在教育、文化领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东盟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都需要职业教育支撑,需要职业技术人才提供服务。所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加大职业教育,是符合双方需求的一个平台。

  同时,刘宝利还认为,加强职业教育的合作,这也是社会的需求。“中国的职业教育在社会,特别是在老百姓中没有高度的认可度,民众的希望是让孩子上大学,其次才是应用技术职教院校。但实际上,社会需求很大,中国没有相应的技术人才支撑,我们做这方面的合作,就是希望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刘宝利说。

   省内大学要找准自身特色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谈省内大学如何进行教育国际交流

  在9月2日举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校长论坛上,作为主办单位贵州大学校长的郑强,引起了场内外嘉宾的关注。曾在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学习工作过的他,将如何带领省内唯一的“211”大学——贵州大学开展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他对贵州省内的大学开展对外合作又有哪些建议?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贵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郑强。

  郑强说,贵州大学目前与40多国14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近年来在校东盟留学生不断递增,年增17.4%,东盟留学生占留学生数量的半数以上。他认为,贵州大学要把办学的注意力聚焦到服务于贵州的发展上,紧紧围绕贵州装备制造、大数据等各项产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立足贵州、面向东盟。下一步,贵州大学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加强与东盟国家院校合作,力争把贵州大学发展成为东南亚留学生培养的基地。

  在省内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问题上,郑强认为,省内院校首先要研究好办学方向、找准自身特色。“东盟是国内大学对外合作办学的真空地带,在文化、地域、风俗上与贵州相接近,这是双方教育合作的基础之一。贵州虽为欠发达地区,但在一些学科,比如说茶、酒研究上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郑强说,东盟教育交流周是一个国际化的平台,省内大学要敢于“秀自己”,主动参与到各项交流合作中,加大对东盟留学生的吸引力度。其次还要“走出去”,不断把国内学生送出去,汲取国外大学的优秀文化和经验办好自己的教育。

   论坛观点

   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政策对话分论坛——

  友邻相谐 教育惠民

  在9月2日举行的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政策对话中,来自中国和东盟的教育机构的官员、专家围绕“友邻相谐,教育惠民”的大会主题进行了交流对话,就如何进一步在中国和东盟十国之间开展教育合作、加强文化交流、服务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陈盈晖:

  2010年第三届交流周,提出了“双十万计划”,即到2020年,中国与东盟双向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截至目前,中国赴东盟国家留学的学生人数已超过11万,而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总数也已达到7万,我们正朝着提前实现目标踏步前进。

  为拓展交流渠道,外交部联合教育部共同挂牌成立面向东盟十国的教育培训中心,我们支持中心积极谋划,利用多渠道资金展开探索,发挥自身优势,为东盟国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

  同时,在发展职业教育上,双方可以互相借鉴,合作共赢。国内院校可以邀请东盟国家的职业院校来华参观,互相吸取有益的办学经验。在帮助高校“走出去”上,中国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中国和东盟可以开展更多探索,共同拓展合作空间,推进教育交流合作。

  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

  从2008年到现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经在贵州成功举办了六届,通过这个平台增加了彼此的友谊,务实合作日益加深,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签署371份教育协议或合作备忘录,覆盖中国近20个省份和东盟10国,协议层次涉及高、中等教育、教师互派任教等方面。

  下一步,贵州将积极推进与东盟各国学校间学分互认,积极做好“千人留学计划”,扶持贵州职业学校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带动全省学校对外开放。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韩圣龙: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是中泰两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和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合作,与2007年3月26日建立。在中泰两国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上,特别是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上,韩圣龙认为,可以从合作培养本科生、硕士生,互派交换生、留学生,互派教师和学生进行短期访问等方式进行。

  韩圣龙认为,泰国孔敬大学和中国西南大学合作的中文2 2项目,招收泰国应届高中生;泰国曼松德昭帕皇家示范大学中国天津示范大学合作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项目,招收泰国在职汉语教师或本科毕业生等,这些形式都能很好加深中泰之间教育的交流合作。

   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峰会——

  中外专家共话职业教育

  中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处处长刘宏杰:

  职业教育是中国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已基本实现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学历、招生大体相当的格局,每年也会向农民、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事业人员、残疾人等各类人群开展职业培训。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主要做法有加强顶层建设;建成办学机制,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组成59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起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平台,在教育层面推进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订单培养等形式;完善基本制度,还对制定中职免学费政策,实现90%的学生免除学费,生活补助覆盖25%的学生,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实行奖学金、助学金等政策,奖学金覆盖20%左右学生;还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实训设备,加强国际合作,与30多个国家,十几个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职业教育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驱力、人力资源蓄水池、社会和谐稳定器。

  新加坡工业教育局副局长胡·约克斌:

  新加坡工艺教育局是新加坡教育部属下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中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工艺教育与培训,可自身设置课程、办法证书,为25%的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机会。

  工艺教育局是“三院一制”的管理模式,有三所下属的独立学院和一个管理系统,实行“重技能、强思考、育爱心”的教育模式,用体验式教育来培养人才,不仅强调技能培训,还开发学生心智,是全面教育的理念。学院教育迎合未来需求,课程设置上针对行业开设课程,还建设医疗模拟中心、美容护理培训中心、训练厨房、航空航天中心等,打造实境学习环境。教师聘用不仅要有学历,还需要了解相关行业情况,并有3年以上教学经验,而且还安排有在职培训。同时,与17个海外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组织合作,与产业技术领导者签订谅解备忘录,实行国际联盟策略。

   新闻链接

   中国东盟职教达成合作共识

  9月2日至3日,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峰会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发起建立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合作交流机制,中国和东盟各国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达成合作共识。

  会议认为,在中国和东盟打造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中国-东盟合作开始“钻石十年”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各国有必要加强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国-东盟中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和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将在中国和东盟各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将与贵州省教育厅密切合作。

  中国-东盟中心将继续开展“中国高职院校东盟行”活动,并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由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不同主题参与的各类活动;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将继续支持“中国高职院校东盟行”活动,组织东盟高职院校访问中国,并不定期在交流周期间举办年度理事会会议;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将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并结合其开展中德、中澳、中韩和中美合作经验,对中国-东盟职教合作提出建议。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罗海兰 樊成琼/文 孙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