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之路看铜仁

16.08.2020  11:41

  最高峰海拔2572米,夏夜登顶,手可摘星辰;

  梵净山星国际编号215021,藏于星河,无数个瞬间,跨越光年与山峰对望。

  山越高,离天越近;水至清,山川多彩。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拂过山岗,梵净山层林尽染,成为铜仁市生态和产业的绿色招牌。今年旅游复苏后,仅景区门票一项收入,7月份便是10年前整整一年的30倍。

  守山护水,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铜仁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始终坚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大道上越走越宽,森林覆盖率达到66.2%,地区生产总值7年来年均增长11.91%。

  新理念扎根,“两山”理念唤醒绿色宝藏

  万山区木杉河畔,四季花丛锦簇,每日人影绰绰、欢声笑语。

  “城区河岸向来寸土寸金地,如果建‘江景房’可卖大价钱。但我们这里却用来打造了滨河景观!”晨练市民谢军语气中带着自豪。他踱着悠闲的步伐,眼前一步一景致,步步美如画。

  纵观中国城镇,沿江河湖的两岸多为房屋小区。万山别具一格,将城区最好的地方让给了绿色。

  “没有青山,何来金山?”万山区委书记田玉军说,沧海横流大时代,做好发展与生态两张答卷,方显初心本色。

  浪潮奔涌,时代的考验从来严峻。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万山区在贵州汞矿关闭后,曾经陷入长达10年的贫困与迷惘。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鼓励万山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从此,万山迈上新征程。

  从发展最紧迫的地方入手,“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良性循环使得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成果一起收。

  万山重塑绿色环境、引进绿色企业、发展绿色产业,短短几年间,涅槃重生成功崛起。木杉河成为水蓝岸绿的“城市客厅”,城河相融、城景互补,为万山吸引来源源不断的人气、财气、商气。

  滴水藏海,从万山义无反顾的转身,到铜仁市乃至贵州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两山”理念正以深刻哲思回应着历史进程中的时代之问。

  铜仁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境内千重山、万条水。山隔水阻,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无奈“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

  “不沿边、不沿海,没有区位优势、缺乏资源支撑,让我们用什么来发展经济?”过去,铜仁的干部时常发出沉重疑问。

  “两山”理念给出答案: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干部群众豁然开朗:“原来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梵净山、佛顶山两山雄踞,锦江、乌江两江奔流。溶洞飞瀑、温泉水暖,与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交相辉映。以山水为根,以文化为魂,铜仁拟定“着力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新目标。

  新理念扎根越深,“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干劲就越足。铜仁惜绿护绿,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全力推进生态旅游、发展生态产业,从绿色中收获丰盛果实。

  新坐标锚定,高质量绘制绿色长卷

  “这河畔的柳树,不仅让村子更美了,也为村民筑起绿色防洪堤。”近日,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昔蒲村,老支书田井付指着河畔一排柳树说:“这日子,过得舒心又安心。

  昔蒲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脆弱。过去村民为获取更多生存资源,砍树卖材、开荒种粮,造成严重石漠化。

  没有树,山上留不住土,河边田地常常受洪涝侵袭。村民饱受生态恶化苦果,家家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

  昔蒲村决定寻找新出路。人们依山靠水,精心在石旮旯里培育种植柑橘、桃李等经济水果,为荒山披绿,让绿山生金。如今,昔蒲村已是当地有名的富村、强村。

  眼前是山水如画,口袋里“流金淌银”,村民越发重视生态,自发在穿村而过的印江河畔种植上万株柳树。山更绿了,人更富了。

  青山与人两不负的实践,一脉相承“两山”理念,为铜仁深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维导图和方法路径。锚定生态产业的历史新坐标,铜仁的颜值与气质正在蜕变。

  铜仁本天生丽质,作为传统农耕地区,原来是地无三里平,种植收益低,生产成本高,山重水复疑无路。

  居住在大山里的百姓,或伐木开垦耕地,或砍树烧炭卖材,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怪圈。山水的秀丽面孔渐被尘土掩盖。

  穷在山上,就种一棵“摇钱树”;苦在路上,就铺一条“致富路”。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铜仁市用清风拂去尘埃,用碧水洗涤山峦,筑牢绿色屏障、打造绿色家园。

  新坐标上乘风飞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发展的绿色长卷中,写满了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的故事:

  在山上,人工造林、修复治理推进“全域绿化”,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二。同时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业、旅游业、大健康医药产业;

  在湖中,优质天然饮用水日流量7.6万立方米,引进农夫山泉等企业,天然好水成为有点甜的富民活水;

  在城区,走山地特色,为生态留白、给自然种绿,布置“小桥流水”,装扮“小家碧玉”,讲好山青青水长长、人人心之向往的小城故事。

  不消耗自然资源的“竭泽而渔”,不贫守青山的“缘木求鱼”,绿色制度、绿色文化夯实新坐标。制定实施《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等,让爱绿护绿植绿成为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打造一批绿色文化示范教育基地,引导全社会形式和增强生态价值观。 

  新生态成型,山和水孕育绿色财富

  “要不是这片美丽的茶园,我家可能至今还在吃低保呢!”在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茶叶加工厂里,忙着加工茶青的村民张国琴笑得乐呵呵。

  1992年,张国琴从邻村嫁到大屯,就一直是贫困户。耕地少,干旱缺水,家里总是吃完上顿没下顿。

  在铜仁的广大农村,与张国琴家境况相似的家庭比比皆是。祖祖辈辈在大山里兜兜转转,守着好山好水,却是山穷水困。

  大屯村通过发展2400多亩茶产业,变成“茶在林中、村在茶中、人在画中”的新农村。“去年仅在茶园务工的收入就有两三万元,我家已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张国琴告诉记者,她家还种了四五亩茶,每年增收上万元。

  一片茶园,让青山更绿更靓,也让生活更富更美。目前,铜仁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89万亩,90多万人“美丽脱贫”。

  人们总说“黔中各郡邑,独美于铜仁”。一方好山水,满眼皆覆绿,然仅是山水生态独美,群众生活和环境并不美。

  旧的生态不好过,那就建设新生态。突围如征途,发展如弈棋,生态本身就是经济,好山好水就是后发赶超的优势,就是推动发展的动力。铜仁朝着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方向,为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生态圈,奋力添砖加瓦。

  牢牢抓住农村产业革命契机,发展生态茶、中药材、生态畜牧、蔬果、食用菌、油茶等六大主导产业,打响“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净抹茶·香溢天下”“梵山净水·泡茶好水”等品牌;

  全市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终端、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科大讯飞、神州数码等大数据企业落地铜仁,建成近60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高标准种植业基地161.21万亩;

  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孕育巨大商机。“以前门前的这座山与这条河,不仅挡住了出行脚步,更挡住了发展机遇。”江口县寨沙侗寨的村民夏用说。

  旅游业兴起,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从前的山与河是“摇钱树”。夏用开办农家乐,当起了小老板:“现在旺季一天收入就有三四千元,比过去种地一年的收入还要多。

  新的生态圈里,生机盎然、万物生长。

  从山水围困,到山水突围,铜仁践行“两山”理念,绿色崛起之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畅,成就“不负青山不负人”。据统计,2019年铜仁367个贫困村出列,减贫12.2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4.78%下降至1.16%。(记者 王璐瑶 杨聪)

[责任编辑: 栾小琳 黄勇]
贵州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牢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贵州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牢筑“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