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要贴近生活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三十三评

09.12.2015  20:23

  原标题:“三严三实”要贴近生活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三十三评

  核心提示:无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还是“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都需要贴近生活。贴近生活,才会“接地气”,才能走近群众,受到群众认可,被群众视为贴心人。反之,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脱离群众,最终失去群众。

  编者按: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全国党员干部群众按照《方案》要求积极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宣讲家网结合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推出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系列评论,促进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落实与深化。近期,本网根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推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系列评论,供大家参阅。

  贴近生活,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作品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具体鲜活的感动群众,成为好作品。这个原则,同样适应于践行“三严三实”。无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还是“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都需要贴近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贯穿党员干部工作生活方方面面,‘严’和‘实’是一件一件事情、一点一点修为积累起来的,必须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贴近生活,才会“接地气”,才能走近群众了解实情,受到群众认可,才能被群众视为贴心人。反之,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脱离群众,最终失去群众。这个意义上,贴近生活就是走近群众,就是做赢得民心的工作。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哲学意义上,贴近与脱离相对,它是一种认真、积极的状态。践行“三严三实”的核心是细致查摆问题,细致查摆问题,既取决于方向,也取决于方法,是践行“三严三实”的重要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本质是精益求精做事,把工作做精做细,既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内容要求,也是工作作风保证。细微之处既见作风又见精神,细微之处见品格。所谓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差别就在于细节小事上的坚守与失守。“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优良作风,“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优秀品格,主要靠平时养成,临时抱佛脚装点不出来。好比一个人每天都要洗脸刷牙才能体面地出门一样,锤炼“”和“”的作风,也唯有时时铭记、事事坚持、处处上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才能有效培植和养成。把“三严三实”落在具体细节上,反映的是作风,体现的是境界。

   三严三实”贴近生活,意味着对主体价值的肯定。 古语有云:“夫祸患常积于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节不拘,终累大德。曾经震惊全国的福建海关走私案,主犯赖昌星有个屡试不爽的贿经:“不怕官员有原则,就怕官员没爱好!”从这些年曝光的腐败案件来看,大部分腐败典型有一个共同点:在细节小事上放松了要求,“小病”变成“大病”。而有些官员落马,也正是在生活情趣上被别有用心之徒找到了突破口,如倪发科爱古玩,成了玉石的俘虏,其受贿近八成为玉石;王敏好美色,京城会所风流时被录了相,中了不法奸商的美人计。他们均应验了那句俚语:“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表明,践行“三严三实”,必须像习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在具体细节上把住关隘,做到目标要细,要求要细,责任要细,措施要细,通过细节体现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既是一种思维清醒,更是一种价值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等一系列廉政新规,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管住了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乃至节日交往的细节,更在于抓住了干部作风最易“跑冒滴漏”的关键节点,彰制度之威、显规则之力,彰显了“抓小节就是立大德”的好效果。

   三严三实”贴近生活,反映着对自我利益的认同。 习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作为一级领导干部,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每天都要与各类人员接触,职务行为的每一个环节,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能成为他人行贿的理由、自己受贿的缺口。也就是说,如何行使手中权力始终是领导干部的一个“软肋”,搞不好就会出问题。因此,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从生活细节入手敬畏权力,警惕用权腐败,防止“因受鱼而免”,反映着领导干部对自我利益的认同,也是领导干部保护自己的首关要隘。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谁给的?人民。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公器,必须“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这既是一条用权底线、为官底线,也是一条不能触碰的“高压线”,不管你是谁,都要在它的限制内规范职务行为,“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这是保护自己的基本前提。有了这个前提,你才会获得用权自由,拥有政治安全和长远发展。否则,位高不是护身符,后台不是保护伞,退休也不是避风港,什么敏感行业、特殊职业、特别情况,都将无一例外被碰个头破血流、落个身败名裂。从这个角度说,贴近生活践行“三严三实”,往大里说,是一种人格形象的严格自律、自我完美;从小里说,是一种自我规矩、自我保护,反映的是一种为官做人的清醒和明智。

   三严三实”贴近生活,标志着对共同目标的接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是儒家学说所推崇的治国理政之道。修身是为了干什么?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身”开始,以“平天下”为终点,这就形成了一种以仁心仁爱为道德内核的自我修养观。修身,关节点在生活细微处,小节上过不了关,大节上也难过得硬。正是深谙此理,历朝各代都有“嗜鱼不受鱼”的清廉坚守,留下了“半鸭知县”、“一钱太守”、“瘦羊博士”、“大树将军”等千古佳话。我们共产党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共同奋斗目标,我们践行“三严三实”抓细节,境界理应比古人高、行为理应比古人自觉。也就是说,并不是仅仅崇尚个人的名声、形象和节操,也不只是一个高明的想法,而是由于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我们党就把“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问题、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作为党“应注意的问题”明确提了出来,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也因此,无论革命艰苦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始终有一大批像方志敏、杨靖宇、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优秀共产党人自觉坚守生活底线,树起共产党人修身做人的优秀形象。这种贴近生活守纪律、讲规矩,由于“道理看得明白”,并升华为一种坚定的信仰,因而行为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没有一点儿做作之态和勉强之意。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对党和人民利益的认真负责。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讲认真不仅是态度问题,而且是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大问题,是关系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大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大问题。”这个“认真”体现在践行“三严三实”上,就是贴近生活,从细节入手,“小题大做”。大海不拒涓涓细流,故能成其深;高山不厌细土,故能成其高。我们党自创立以来,之所以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海纳百川”般的胸怀、“高山仰止”般的精神,主要源于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点点滴滴真心为民,一言一行砥砺自我。今天,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奔小康的伟大进程中,只要我们人人注意从生活细节问题上树立先进形象,就能够合力写好人民群众“说党好”这篇大文章,赢得人民群众同心同德“跟党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大业。

  文章关键词:公款权力创业习近平

  我要反馈保存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