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1487个“民生监督组” 打通基层权力监督“最后一公里”

17.08.2015  11:37

1487个“民生监督组” 打通基层权力监督“最后一公里

——贵州省推进纪检监察改革开展民生监督工作纪实

    2014年9月11日,雷山县朗德下寨广场上,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家电下乡产品展览会”。

    展出的各种家电上贴着发票和一份介绍材料。仔细阅读材料才发现,这些家电型号与发票上的型号不符……其目的就是套取家电下乡补贴,手段之“丰富”,用心之“良苦”,让前来参观的全省纪检监察干部瞠目结舌。

    据了解,黔东南州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总额2亿多元,总共被套取了4553万元。“‘苍蝇’虽小,但数量多、繁殖快,直接损害群众利益,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其危害更广、更深。所以在拍‘苍蝇’方面,我们不懈怠、不犹豫。”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宋璇涛在与网友交流时掷地有声地表明了态度。

    从2014年3月开始,贵州省通过“民生监督组”,切实加强对民生项目的监管,重点查处了在家电下乡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贪污腐败行为,及时拍打了一些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苍蝇”。

     防止民生资金“跑冒滴漏

    定期与不定期开展督查

    贵州省是一个欠发达的省份,扶贫攻坚、改善民生任务重、压力大。近年来,中央和省加大了对农村资金、项目的扶持力度,转移支付涉及农村惠民政策的资金量逐年增加。

    但由于相关制度不尽完善、配套机制存在漏洞,一些基层干部以权谋私,截留、挪用、挤占、套取民生项目资金等违纪违规行为屡禁不止,“跑冒滴漏”时有发生。

    从2005年开始,贵州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围绕民生项目资金定期与不定期开展督查,集中查处了农危房改造、新农合报销、家电下乡、学生营养餐、通村公路、扶贫项目、农村低保、退耕还林等领域的腐败问题。

    通过查处发现,涉案人员主要集中在村组干部和“七站八所”负责人,在资金分配、使用过程中吃拿卡要、虚报冒领、优亲厚友、贪污侵占等现象屡禁不止。

    “民生资金项目存在的诸多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层干部缺乏监管或者是没有人监督。”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廖建宇说,监管以及基层纪检监察人员配置的薄弱,让一些基层干部有了胡作非为的空间。“原来,乡镇的纪委书记是乡镇的党委副书记兼任,加上一个专职的纪检监察副书记,一共1.5人,大面积监管几乎不太可能。

    黔东南州委常委、州纪委书记张文强认为,民生资金点多面广,分配、使用、监管的部门纵横交错,存在权力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群众自身监督缺位,行业监管不到位导致项目实施过程缺乏监管,行业自律不到位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责任追究惩处不到位导致不法分子有恃无恐,一些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导致‘一言堂’情况突出”。

    “部分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对政策不熟悉、监管意识淡薄,为官水平和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也是导致民生监管形同虚设的原因。”黔东南州纪委副书记、州监察局局长李明德告诉记者。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基层干部把权力当作肆意“任性”的筹码,把腐败之手伸向群众。

    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镇团仓村原村支书张占彬、村主任张国统和会计张占龙合伙克扣群众民生资金,58户群众被侵占82500元危房改造补助款。

    黄平县纪委第一纪工委书记潘国荣说,张占彬当了20多年支书,恃强凌弱、以权谋私,国家给的民生资金,村委会既不开会民主评议,也不进行张榜公示,谁给“回扣”就给谁,不答应的就“靠边站”。

    “没想到我当了几十年的村支书居然栽在了民生监督组手上。”张占彬被查后所说的一句话,也从侧面反映了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干部缺乏监督的事实。

    “乡镇、村居干部从事‘三农’资金发放和惠农政策落实,他们既了解涉农资金管理使用的政策、程序、存在的漏洞,又具体经手资金的审批、申领、发放工作。”黄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杨正荣说,基层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严重损害甚至透支了基层党委、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