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桥 友谊桥——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汉语桥”东盟国家青少年来华夏令营侧记

29.07.2017  10:43

4个教育工作者团、8支学生营、9个国家、15所孔子学院和大学、320多名师生。“本届汉语桥活动是历届交流周活动中人数最多的。”国际教育处处长曾丽感慨到。

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盛夏七月,清爽宜人的贵阳又迎来了一场盛会,由教育部、外交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交流周”)于7月27日至8月1日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举行。

今年是东盟周的第十年,它已从当初的友谊小桥,发展成为中国与东盟间的最大人文交流开放的大平台,贵州也将依托“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举办地的重要机遇,广泛开展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在人才、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双边共同发展。

交流周在发展,贵州民大也紧跟步伐。自从2011年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以来,贵州民大就不断行动起来与东盟各国各校的交流日益密切,在相继承办的活动中也使贵州民大提升了国际声誉。第四届和第六届交流周期间,民大先后与菲律宾卡拉潘圣语学院、黎牙实比圣语学院老挝苏发努冯大学、马来西亚北方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友好联系,签订合作协议,之后每年开展学生互派项目进行短期学习和交流。第八届交流周活动中,学校承办了“中国-东盟教育高官论坛”,与东盟国家教育官员和大学校长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就共同成立中国-东盟跨文化研究联盟、共建孔子学院等事宜达成一致。第九届交流周暨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深化了中国及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架起了“心灵之桥、友谊之桥、理解之桥”。

作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第十届盛会,我校承办了“汉语桥”东盟国家青少年来华夏令营活动和中国-东盟传统戏剧展演暨中国-东盟传统戏剧传承与创新论坛两项大型活动,我校将把“”字招牌融入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汉语桥”东盟国家青少年来华夏令营活动在7月26日-8月1日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来自东盟9个国家,15所孔子学院的320余名师生参加。

人数多、年纪小、宗教信仰复杂,这是本届夏令营的最大难点,这对贵州民族大学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为筹备此次活动,贵州民大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和详细安排。学校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精选优秀领队教师、学生志愿者服务外宾,配备医疗服务人员、接送车辆做好后勤保障。针对如何顾全外宾们的宗教信仰,我校国际交流处曾丽处长说“在前期工作中,我们梳理了所有来访外宾的宗教信仰,有针对性的与酒店进行沟通协商。比如,此时正值斋月,算出穆斯林来宾的祈祷时间,尊重他们习惯。对于穆斯林,也与酒店协商好,为他们准备清真餐,竭尽全力为外宾们的贵州之旅做细致、周全的谋划。

为了契合“文化交流与体验”主题,贵州民大积极与国家汉办沟通,了解活动的最终目的,围绕“汉语桥”宗旨落实在具体行程中。为此在活动日程安排上,贵州民大做了精心策划,为外宾们安排了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参观贵阳一中和民族中学、与中学校长交流访谈,让教育工作者们了解中国的基础教育、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走进多彩贵州城、游览黄果树大瀑布,让外宾们在体验贵州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同时,增强对贵州地域文化的认识;学习中国书法、剪纸,体验民族健身操让学生们“身体力行”的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参观贵州民大校园、与我校师生开展联谊活动,让他们了解民大、爱上民大。“希望通过我们行程的安排,让外宾们了解中国文化、贵州文化,也让他们记住我们贵州民族大学”曾丽说。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文化体验中,他们将在孔学堂学习中国传统拜师仪式文化和体验汉服,感受中国人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以及传统服装的魅力。

十年教育同携手,一带一路谱新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经成为贵州民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民大将借助交流周这一平台,与东盟国家开展广泛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大贵州民大的影响力,突出“”字招牌的品牌效应,有效利用“汉语桥”文化交流的平台,切实加强贵州民大与东盟国家青年一代的交流,增进相互学习和友谊,将在服务双方的友好交流中行稳致远,让“贵州民大”走出山门、走出国门,与东盟的交流从“请进来”到“既请进又走出”的转变。

 

(文:潘小露 高园园(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