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快“输血式”扶贫搬迁从源头“斩穷根”

25.04.2016  09:02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题:中国加快“输血式”扶贫搬迁从源头“斩穷根

    新华社记者 李惊亚 杨洪涛

    排调镇高峰村,山高、谷深、坡陡。这个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的小村庄,位于牛角山西麓,海拔1700多米,生存条件极其恶劣。

    村民们到最近的镇子上购买油、盐等生活用品要步行20多公里,孩子们上学来回要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

    38岁的苗族村民田君福说,他祖祖辈辈曾经生活在这里,4口人守着3间破木房和1亩多田,靠种地养猪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以为会像他的祖辈那样守着大山过一辈子。

    让田君福没有想到的巨大改变,随着“扶贫搬迁”政策的落地来临了。坐在位于县城附近移民新村的宽敞的客厅里,他说像做梦一样,但一切又那么真实。

    “移出大山,改变命运”。2012年以来,排调镇按照脱贫攻坚规划,结合群众愿望,对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已经搬迁出137户600多人,田君福一家就在其中。

    在中国7000万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和田君福一样,世代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易地扶贫搬迁,是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

    过去5年,中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394万人。田君福一家生活的变化,也是中国千千万万易地搬迁贫困家庭的缩影。

    冲水式马桶、厨房三件套等一应俱全,一双儿女上学再也不用揪着心,只需交一元钱,公交车就把孩子从移民新村送到县城的学校。“学校环境、教学水平也比从前高出不知多少。”田君福说。

    今年是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根据摸底调查,“十三五”期间,中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易地扶贫搬迁需求的约1000万人,约占现有贫困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

    今后5年,中国将有6000亿元资金投向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这项已实施多年的政策正在驶上“快车道”。

    据悉,发改委日前联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人民银行,下达贵州、云南、四川等22个省(区、市)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约249万人。

    自3月以来,发改委已下达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160亿元,会同有关部门下达贴息贷款规模约828亿元。

    同时,发改委还协调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一次性切块下达专项建设基金500亿元,与财政部切块下达的1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共同作为“十三五”时期项目资本金,注入22个省级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主体,为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贵州省计划今年分两批易地扶贫搬迁45万人;陕西省未来5年将规划投资1320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35万人;湖北省计划今年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47万人……今年以来,已有10余省份陆续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脱贫攻坚重点省份,易地扶贫搬迁更加有着“扶贫工作首战”的意味。

    面对上千万人的庞大群体,易地扶贫搬迁绝非易事。在加快搬迁步伐的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了只是追求搬迁的数量、规模和速度,忽视迁移的结果、质量以及搬迁过程产生的问题,招致外界的质疑。

    今年3月国务院召开的扶贫专题会上,中国政府提出,紧盯脱贫目标,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推进,切实做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对搬迁贫困户不能一搬了之,要加强后续政策扶持,确保如期脱贫。

    位于武陵山区腹地贵州省铜仁市,当地改“零碎化安置”为“规模化安置”,采用乡村旅游型、城镇商贸型、工业园区型、农业园区型“四型”安置模式,重点在区县城郊结合部和重点旅游景区高标准规划布局一批移民示范安置点。

    “以前住在半山腰,干什么都不方便。”铜仁市沿河县泉坝乡泉坝村大土坝安置点移民户张武说,“现在新家离学校近,老婆开了个杂货店,我在工地上班,俩人同时挣钱,一年收入比搬迁以前增加近万元。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计划能够如期完成,中央及地方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同时出台超常规政策,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今年1月表示,易地扶贫搬迁,允许增减挂钩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使用。

    这项被外界称为“压箱底”的超常规政策,既可为搬迁农民安置提供用地保障,又能为搬迁农民建新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教授孙兆霞认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在于增强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各种的培训、就业帮助,增强搬迁群众的“造血能力”,使他们“稳得住、能致富”,才能真正斩断“贫困之根”。

    田君福告诉记者,刚搬迁出来时,他一个月没找到工作,确实很着急。后来经当地政府部门帮助到一家装修公司上班,妻子也在附近打零工,全家一年下来收入4万多元。

    “搬出来还是比在山里好,生活方便多了,钱也比以前好找。”田君福说,“娃娃能受到好的教育,以后我还想供他们上大学。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