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以加快推进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中践行群众路线
锦屏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东部,全县总面积为1596.9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011年末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11万人。全县耕地面积25.67万亩,其中农田17.83万亩,旱地7.84万亩,人均生产总值73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38.24元,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县,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全县经济的发展中都举足轻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我县自2012年起开始在隆里、钟灵、平秋、彦洞、三江、平略及启蒙7个乡镇范围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区建设,规划建设内容为:完成新建塘坝155座,塘坝改造21座;新建泵站6座,泵站改造23座;新建堰坝116座,改造堰坝32座;新建水池(窖、柜)3700处;完成防渗砌护渠道630处共3444.08km;新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34处,管道总长199km;新建喷灌工程18处,灌溉面积0.61万亩。目前,我县已连续实施了三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区建设,针对个别质量问题,及时召开自查自纠整改工作会,采取强硬措施,从优化技术方案、创新建管模式、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群众参与、加强考核验收“六个”方面加强,严格管理,提高水利建设质量,确保农民长期受益、得实惠。
一、倾听民意,优化设计
前期工作的优劣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为把我局实施的“小农水”建设成高标准、高质量的精品工程,我局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学习借鉴其他先进县市区的好做法,坚持深入镇、村搞规划,走到田间地头搞设计,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对项目区各类情况详细摸底,确保与其他项目区不重叠;对项目区坚持高标准、系统化整体规划,立足挖掘现有水利工程的潜力,科学布局水网、渠网,构建库、塘、池、渠配套,蓄、引、提、供结合,建、管、节、改并重的小型农田水利综合发展规划体系;充分考虑社情民意,细部设计采纳群众意见,让受益区农民参与其中,与镇村干部、村名代表座谈,了解群众最需解决的问题,探讨工程实施模式、投工投劳和工程建后管理方式,确保项目立项符合社情民意。
二、因地制宜,协同把关
为保障项目建设顺利,项目施工过程中少变更,为让群众热情参与,我局打破以往承办股室搞规划、设计的惯例,整合全县技术力量,县委、县人民政府专项设立“锦屏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领导小组”,抽调水利专业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乡镇与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相关村社负责人、受益群众代表等协同管理项目运行。
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与灌区农田用水期出现矛盾、部分项目区为高寒地区施工难度较大的困难,采取引导施工方优先实施施工条件较好、没有与稻田用水存在矛盾的工程点,错开农灌供水期,从而提高了施工效率与施工进度的方法;并施工过程中有监理工程师及现场监理员监督工程质量、进度与资金,同时,项目区各村采取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的方式,宣传发动,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动员项目区村民参与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督工作:从源头上,重点检查工程预制件混凝土块等是否符合标准,施工中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是否有合格证明;从施工工序上,要求工程中的隐蔽工程必须经过现场技术人员和村质量监督小组的验收确认,上一个环节不符合质量要求决不能进入下一个施工环节,同时要求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跟班施工队伍,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通过对材料、环节、施工工艺的全面把关,保证小农水工程的质量,真正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的“建设一处项目,发展一方经济、服务一方群众、赢得一方口碑”的目标。
三、小农水,大效益
“小农水”项目,是距离群众最近、农民群众最关心、感受最直接的项目,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强力推进,以2008年为现状年,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尊重民意、民办公助,整合资源、完善机制的原则,以党的群众路线活动为契机,加快中小型灌区配套设施改造进程,疏通直达农田的“毛细血管”,打通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通过三年项目实施,使全县灌溉面积达到12.9万亩。该项目的实施,不但能够拉动锦屏县内需,使得县内经济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长,又能大大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有力推动农村经济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