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撑起小康大业 在贵州脱贫攻坚战场冲锋陷阵的先锋群像

17.10.2016  10:07

中流砥柱撑起小康大业

——在贵州脱贫攻坚战场冲锋陷阵的先锋群像

    “脱贫攻坚,向我看齐”。晴隆县原县委书记姜仕坤既善于从难处实处谋划,又长于精准落细落实,一心为民、决战贫困,在带领晴隆县干部群众在治理石漠化和脱贫攻坚进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贵州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还有成千上万和姜仕坤一样的先锋,在最前线冲锋陷阵,像一根根中流砥柱,撑起贵州的小康大业。

    党政领导情系民生

    在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中,贵州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始终把扶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抓实抓好,从体制机制创新、资金整合、平台打造、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等方面,合力推动扶贫开发。

    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一次次深入基层、夜宿农家,召开院坝会、座谈会问计于民,找准农村贫困的“四大症结”:资源、资金、农民分散;商业环境没有形成;弱势群体难以参与市场竞争;人才、资金、财富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少数工业企业,农业短板突出。

    2014年,针对存在的问题,李再勇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提出了以农民为主体、股权为纽带、产业为平台、企业为龙头、小康为目标,用“三变”改革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发展新路。

    “三变”改革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各种资源要素优化重组,激活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走出了一条以改革促进脱贫攻坚的发展新路。

    在“三变”改革引领下,两年多来,六盘水市整合财政、村集体、农户以及经营主体共近60亿元,以股权合作形式带领贫困群众共同发展产业。组建48个联村党委、10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851个扶贫产业平台,发展猕猴桃、刺梨、红豆杉、核桃、茶叶、蔬菜等特色产业458万亩,走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致富路。

    “三变”改革,活化了农村资源,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全市128万农民(其中贫困农民33万人)以172亩土地、30余处自然风光等入股经营主体,农民股东年均分红1200元以上,就近务工群众年均增加工资性收益1.23万元,直接带动22万贫困群众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3.3%下降到15.67%。

    脱贫攻坚,贵州省各级领导干部敢作为、有作为。玉屏自治县县长杨德振率领全县干群大胆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新型工业、旅游业,实现“三权三变三金”良性互动,今年有望13个贫困村出列、4081人脱贫。

    基层干部身体力行

    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肩负脱贫攻坚重任,贵州省广大农村干部勇于担当,身体力行,带领乡亲攻克了一个个贫困堡垒。

    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主任邓迎香,从1998年起,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历时13年,用钢钎、锤子在山崖峭壁中打出了一条长216米的“时空隧道”,打通了麻怀村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打出了麻山群众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志气,被誉为现代“女愚公”。

    为了进一步改变麻怀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带头实干找路子,邓迎香四处考察,寻找能够落户麻怀村的项目。号召年轻人返乡创业,创办了该村第一个专业种植合作社,带领村民种铁皮石斛和岩黄莲等中药材。

    如今的麻怀村,通村通组水泥路四通八达,9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新房,家家户户喝上自来水,走出16名大学生,人均纯收入达8100多元,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去年11户30人脱贫,有的还开上了小车。

    为了团结乡亲抱团发展产业致富,广大基层干部舍小家、为大家,让特色产业之花开遍贵州山区。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支书陈大兴为乡亲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急白了头,曾先后垫资上百万元、担保贷款数百万元,带领村民种植金刺梨2600亩、脆红李400亩、葡萄100亩、核桃500亩,林下养鸡5000羽、刺梨育苗500万株,带领全村走上生态产业致富路,人均年收入已超万元。

    在贵州,像陈大兴一样满腔赤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农村干部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盘县普古乡舍烹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威宁自治县精准扶贫“四看法”首创者李仁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