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贵州省生态美百姓富的朝阳产业

28.06.2016  11:28

陈武明(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

苏钢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司长):

李青松(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主任):

群众采摘金银花

安龙县栖凤街道办坡脚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基地


仲夏6月,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在黔西南州召开。

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陈武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司长苏钢强、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主任李青松莅临会议指导。省扶贫办、省卫计委、黔西南州政府、六盘水市政府、德江县政府、纳雍县森灵天麻种植合作社、中药材天地网等有关负责人分别做了交流发言。

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叶韬在交流发言中指出,省扶贫办作为全省中药材种植的牵头单位,秉承“药材好,药才好”的理念,依托生态优势、突出科技创新、顺应市场需求、围绕农民增收,重点抓好“黔药”第一车间建设,全省中药材产业取得了持续稳步发展,实现了五个同步,即规划引领与产业布局实现同步结合、种植规模与经济效益实现同步增长、发展模式与精准扶贫实现同步优化、扶贫产业与生态产业实现同步发展、品牌建设与科技支撑实现同步强化。

近年来,我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五张名片”之一,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中药材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中药材产业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品牌影响逐渐提升、园区带动日益凸显,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2015年,全省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面527.22万亩,年总产量达219.78万吨,总产值达128.75亿元。中药材种植覆盖全省9个市州、83个县,辐射带动16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6万人),示范基地县药农人均约1.5亩,收入达4614元。省级示范园区从12个迅速增加到23个,面积达47万亩,直接带动农户2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3万人。

会议期间,有关专家听取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并实地观摩安龙县仿野生种植铁皮石斛基地、大秦光伏农业科技基地、义龙试验区金银花基地和绿缘花卉中药材花卉对口帮扶园区。对我省在发挥优势、守底线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现将陈武明、苏钢强、李青松讲话整理,以飨读者。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贫困人口从1149万人减少到493万人。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初步形成了扶贫开发的“贵州样板”。

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贵州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成功之路。

从贵州的实践看,要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有三个问题要特别关注。

一是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近日,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委联合印发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对推进产业扶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产业扶贫一定要尊重规律,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贵州资源丰富,中药材产业前景好,增收脱贫效果明显,要大力发展。要实现种植基地化、购销规范化、生产规模化、产业现代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材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

二是要积极优化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关键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产业化链条,提高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抓住基地建设、合作组织、龙头带动、加工增值、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良性发展路子。

三是要牢牢抓住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这个根本。产业扶贫的根本目的是要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要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把贫困农户动员起来,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的明天。要把贫困农户组织起来,积极探索完善“扶贫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组织结构,建立健全“平等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诚实守信”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的利益。

贵州省政府召开中药材产业推进会已经是第四届,本次会议是在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后召开的,意义更大,充分体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对落实规划的实际行动。

为什么国家这么重视?因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开展中药资源普查试点,贵州省中医管理局组织本省较好地完成了阶段性任务。这项工作不仅对国家来说意义重大,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十分重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发改委共同组织实施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充分应用先进技术和方法,构建中药产业全链条的优质产品标准体系,制定涵盖50%以上的中成药大品种的优质产品标准和50%以上的临床最常用中药饮片的等级标准,建设中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实施中药优质产品信息定期公告机制,构建中药优质产品标准的长效机制,推动优质优价,推动中药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更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今后,还将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完善中药材资源分级保护、野生中药材物种分级保护制度,建立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野生中药材资源培育基地和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繁育研究。

实施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推进行动,引导贫困户以多种方式参与中药材生产,推进精准扶贫。

通过共同努力,实现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的目标。

退耕还林是一场土地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重新的调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贵州省自2000年启动至2014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工程造林208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27万亩;完成中央投资220.4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生态的效益显著提升。退耕还林工程为贵州省增加了森林覆盖率近7个百分点,2015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这是一个刚性的绿色资源的增加。

二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退耕还林中心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72元增加到了4915元,退耕农户生活的水平大幅度提高。贵州黔西南抓住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在安龙、贞丰等石漠化区域,发展以金银花为主的药用林治理的模式,建设面积10万亩,惠及的农户1.1万户。

三是社会效益明显加强,贵州省在上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实施工程中,进一步的加大了林药结合的力度,主要是在大娄山区、乌蒙山区、苗岭山区、武陵山区发展以天麻、杜仲等14种大宗中药材为重点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目前,退耕还林的工程发展中药材的种植面积达39.53万亩。

为加快贵州林业发展,国家林业局在新一轮退耕还林中加大对贵州支持力度。2014年国家安排计划任务70万亩,占全国计划总任务14%;2015年国家安排计划160万亩,占全国计划总任务16%;2014-2016年三年国家贵州安排的任务相当于前一轮退耕还林15年计划任务总和。今后国家林业局将进一步加大对贵州退耕还林支持力度,为全国退耕还林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