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丹寨多产业共同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17.01.2016  17:06

 

“脱贫攻看贵州  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之

云上丹寨多产业共同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1月15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家网络媒体,走进丹寨,参观访问了丹寨的产业园区。丹寨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全县国土面积辖6个乡镇161个行政村,2014年全县总户数47799户171641人,有贫困乡镇6个(其中5个已摘帽)、贫困村96个、贫困人口4.61万人。
      “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带动就业脱贫
      在入驻园区的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大棚内,记者看到不少在此工作的村民,他们有的在整理育苗,有的在翻土。
来自兴仁镇兴仁村的吴兴花,今年29岁了,她告诉记者她家有十多亩地,都参与到了企业合作当中,每年有三万块钱的固定收入。现在,她参加了公司的培训就在大棚内做育苗工人。“现在我们一个月还有2000块钱的工资,工作不辛苦很轻松的”她说。以前的她是在家务农,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兴仁镇的潘代根,今年25岁。2014年从外省打工返乡,据他说在外打工每年有两万元的收入,而现在在家附近工作每年也有两万。“以前除掉路费生活费也没剩多少,现在就近就业好一点,而且工资以后还可能再高的
贵州昌昊中药发展有限公司于2013年入驻丹寨并修建种植基地。现阶段已在丹寨县内发展合作社23个,联系村42个带动1000人次种植药材,实现人均收入5000元。
      据介绍丹寨依托省级绿海蓝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贵山灵草中药材园区和全县27家涉农龙头企业、195家农村合作组织,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业产业发展,带动了县内众多贫困农户就业脱贫。
      生态移民+就业培训双保险
      除了就业扶贫,生态移民脱贫也是丹寨县推进脱贫攻坚进程的一大举措。丹寨的高峰村就是其中之一。高峰村地处偏僻,且生态环境恶劣,已经达到一方水土不能养一方人的地步。丹寨县委政府将独居、散居的村民移出深山,搬进了县城住,再通过各级组织的各种就业技能培训和专项扶持政策,引导搬迁户发展种养业、运输业、服务业和组织推荐到金钟经济开发区企业就业等,拓宽了移民群众的致富门路,促进他们的收入稳步增加,保证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前,在县城稳定就业,的401人均月工资2千元左右;移民创办企业2个,解决92人就业。
      如今,在县城做了7年装饰装修生意的高峰村村民唐先亮投资10万元在东湖小区门口创建的“丹寨县高峰宏铭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专门为移民户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全公司七十个人,70%是搬迁人员”他说。
目前,全县生态移民房已开工5000余套,已建成3000余套,共完成移民分房2186户9824人,已搬迁入住1352户6071人。今年以来,又发动群众购买移民房1051户4730人,其中贫困人口参加移民1041人,正在报名参加移民搬迁的有817户3677人。
      发扬传统优势文化,双手编织新生活
      2012年刚从龙泉镇排河村搬到县城的平红丽因着参加了一场刺绣培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组织培训的正是晟世锦绣公司,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工坊+绣娘团体”的方式,将当地妇女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刺绣生产,从小在家就会绣花的平丽红夺得了第一期培训的第一名,如今她已经在公司工作三年多了。“以前在家种田,没有想过自己能挣钱,现在我每个月有3000的工资,在家说话都有底气些。”她说。据她介绍,公司为了方便绣娘工作,会把秀坊开到家里去,以便她们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
      除了传统的刺绣文化以外,鸟笼编织文化也是丹寨一张名片产业,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丹寨县龙泉镇的卡拉村,每走进一户农家,都会看到满地的竹屑和古老窗口下编织鸟笼的苗族工匠。
在丹寨县委、县政府及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及各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卡拉村紧紧依托凯羊高速出入口区位优势和中国鸟笼工艺之乡的契机,按照“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模式,该村参与鸟笼制作300户,农家乐27户,农家旅馆2户,现基本实现了自然环境生态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
卡拉村的村支书王玉和说以前根本就没有想过会有自己的办公室。“卡拉用我们苗语说就是落后的意思,过去卡拉不OK现在卡拉OK了”。
      卡拉村“两委”积极将鸟笼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全村支柱产业,产品深受云南、广西、四川、湖南、上海等省(市)花鸟市场消费者的青睐,远销新加坡、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卡拉村共成立鸟笼制作合作社2个,社员达300余户,现鸟笼年产量达到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