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同步小康插上科技翅膀

21.12.2015  15:12

核心提示

  “十二五”期间,全省科协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服务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重点,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深度参与全省脱贫攻坚战。

  5年来,省科协利用自身优势,发扬摘桃子精神,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开展引智活动,大力实施科普惠农,不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和增强农民致富能力。

  201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仅为1.54%,2015年,该比例达到3.5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科普惠农,6590万元奖补带头人

  走进盘县四格乡坡上村,写有“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的金色牌匾格外醒目。2012年、2014年,中国科协、财政部两度授予坡上村马铃薯协会上述称号。

  坡上村海拔2600米,属高寒山区,土地瘦薄,无矿产资源。前些年,村民“吃包谷饭、穿补丁衣、住破烂房、行稀泥路”,全村4000多人,贫困人口占四分之一,人均占有粮食只有28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

  此外,该村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只有6公里的通村便道,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坡上村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高寒冷凉。在各级科协的引导下,该村利用比较优势大规模种植脱毒马铃薯,推行“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品牌销售的“五统一”。打造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致富的道路。

  从2006年起,中国科协、财政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用“以奖代补”方式,表彰优秀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

  贵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省科协抓住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机遇,发扬跳起来摘桃子精神积极争取项目,加快农村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省共有181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89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84个农村科普带头人、1个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36个科普示范社区获得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每个协会、示范基地、示范社区获奖补资金20万元,农村科普带头人共获奖补资金6590万元。很多农民群众在科普行动中脱贫致富。

  一个“科技土豆”改变了坡上村,并成为我省科普致富的缩影。如今的坡上,一座座崭新的农家小院、花园式楼房掩映在绿树之中,村寨连户路干净整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绝大部分人家脱了贫。

    提升素质,增强农民脱贫能力

  学习提升能力,科技改变生活。这是“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活动的一句口号。这句口号随着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创建活动的广泛开展,日益深入人心。

  2012年,国发2号文件颁布,中央各部委倾力支持贵州加快发展。省科协积极争取中国科协的支持,2012年、2013年,中国科协与贵州省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合作协议》、《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共建协议》。

  据悉,合作协议是中国科协与地方政府签订的“第一份”。协议明确提出我省到2015年实现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过3%。

  2013年7月,省政府和9个市(州)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随着我省对提升群众科学素质的纵深推进,科普工作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省科协决定在全省范围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等五大群体,实施科学素质行动。

  科学素质提升,农民是关键。全省科协系统重点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将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

  “要想大蒜增收,就要讲科学、懂技术。”这是威宁自治县大街乡大蒜种植户刘朝鲜参加县科协举办的科技致富“二传手”培训后,如此感叹。以前,他不懂田间管理的重要性,听了专家的讲解后,明白了大蒜增收的道道。

  为配合“创建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市、区)”活动的开展,全省科协系统大力实施科技致富“二传手”培训工程项目,旨在把有思路、有能力的农民培养成致富“二传手”,让每人再带动周边50名群众。

  据悉,每个培训项目省科协资助5万元培训经费,地、县再配套。

  “十二五”期间,省科协共投入项目经费680万元,开展蔬菜中药材等种植、畜禽养殖、刺绣等特色产业136项,共培训“二传手”6800名,带动周边群众34万名。

  与此同时,省科协大力实施“科技扶贫资助”项目,加强基层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电子科普橱窗等相关基础建设,创建固定的科普宣传阵地,提升科协科普宣传能力,扩大宣传覆盖面。

  “十二五”期间,省科协投入资金482万元,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18项。目前,全省四分之一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科普活动站(室),五分之一的村(社区)建有科普宣传栏。省科协还向中国科协争取了43辆科普大篷车。

  据统计,201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仅为1.54%,2015年,该比例达到3.5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扶智引智,提供致富智力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脱贫致富的翅膀。扶贫必扶智,才能阻止贫困代际传递。近年来,贵州省科协用新理念谋划扶贫开发新路子,坚决走科学治贫精准脱贫之路。

  以青少年为主体实施本土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大力兴建农村中学科技馆促进教育公平化。在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省科协先后筹措资金180万元,相继在遵义余庆、毕节七星关、黔西南贞丰等偏远贫困县、区中学建立了25所“农村中学科技馆”。

  到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村中学科技馆共迎来试点学校及周边学校师生、居民40万人次参观。科技馆辅导作品分别获得28项县区级、8项市州级奖项。

  省科协还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促进素质教育开展。将该赛纳入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先进县创建标准,省市县三级每年均要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均有贫困地区的学生获奖。

  5年来,全省共有上千名参赛选手和承办学校的近十万名师生参加了活动。其中,优秀项目上报全国,并组成贵州省代表队参加全国竞赛。

  以企业为主体实施外来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近年来,省科协重点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和人才需求,着力开展“院士专家援黔行动”,引进院士专家下基层进农村扶助园区、企业开展科技扶贫。着手开展“黔归人才计划”,让外流人才回得来,引进人才留得下。

  近几年,“院士专家援黔行动”走进了遵义、黔西南州、贵阳、安顺等市州县,举办了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专题座谈会,院士专家们走进大专院校、科普基地、企业生产基地等实地调研,为薏仁米、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提供人才、技术等多种智力支撑,助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为了更好地整合各类黔归人才资源,发挥他们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优势和引领作用,省委组织部、省科协建设了“黔归人才综合信息数据库”。目前,该数据库(一期)已经建成运行。

  通过以奖代补、加大产业扶贫、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等方式,以农民为主体实施“田专家”人才培养计划。贵州省科协开展“贵州省科普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十二五”期间完成两届评选表彰,共评选120个先进单位和200个先进个人,发放奖励资金62万元。

  省科协积极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等,结合中国农技协的评选表彰项目,向中国科协推荐一批优秀农技协龙头协会、农技协优秀乡土人才、基层农技协先进实用技术、农技服务典型经验做法,并与邮政储蓄银行商谈扶贫贷款的事宜,为农技协、带头人、基层农业企业寻求最有利的帮助和扶持。

  此外,省市县三级科协每年都要开展大量实用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繁荣发展,各级科协着重开展了农村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懂得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对产品进行筛选、包装和营销。

党建帮扶,开辟富民崭新天地

  2011年以来,省科协定点帮扶联系余庆县,他们依托智力和人才优势,协调各方资源,集中力量帮助当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5年来,省科协共选派帮扶干部20名,投入资金1519.6万元,协调项目资金999万元,撬动了950万元的民间资本参与。

  挂帮工作队吃住在普通农民家中,听意见纳建议真做事做实事。今年5月,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美圣来到小腮镇迎春村、白泥镇新寨村、龙溪镇平场村进行了走访调研、访贫问苦和开展帮扶工作,他来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听取民意、了解民情,和大家共谋发展新路子。

  多年来,挂帮工作队白天走村串户,晚上挑灯夜话、共思未来。大家通过一次次的驻村调研、座谈会、恳谈会,形成了村级发展规划。

  重点加大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筹资6000元解决平场村办公楼饮水问题,筹资7.5万元为3个挂帮村购买15台办公电脑,在迎春村,仅用5个月就打通了16.7公里的小康路。

  省科协对3个重点帮扶村,因地制宜精准布局和发展产业,并划拨200万元帮扶资金,重点支持各村的特色产业发展。迎春村山地多,田地零碎,森林覆盖率高达80%,但光照不足,传统农业种植困难。工作队引导和扶持群众发展林下养殖。

  平场村世代耕种冷水稻谷,品质好,但卖不起价。省科协为该村创建“优质冷水稻谷大米加工厂”,将稻米进行精细筛选和包装,使其售价每公斤升至近60元,是普通稻米价格的5倍。同时,工作队还在平场村发展优质桃种植,利用嫁接技术发展“苹果桃”。

  新寨村平均海拔较高,年平均气温仅有13.8℃,日照时长日均不足3小时。该村除了发展林下养殖外,工作队还引导他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打造了500年黄连树景点和千年古柏树景点,配套修建了停车场、错车道,帮助村民开办农家乐。

  项目是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工作组的积极作为下,一个个帮扶项目纷纷落地,200万元的“小康示范寨”、100万元的产业路、190万元的产业发展扶持…… 

  同时,工作组还通过“能人示范带动”推进产业发展,外来大户骆地刚来到迎春村,建起茶叶科普示范基地,本地养鸡大户杨磊扩大了产业规模,省科协还利用自身人脉优势,邀请专家进村授课,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发展经验。

  在培智的同时,省科协还依托自身人才、人力优势,积极引智。将“院士专家援黔行动”、国家级海智计划贵州基地专家库等5个高端智力平台的5000余名专家资源向余庆开放,组织专家赴余庆调研服务,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此外,省科协送技术下乡,请人才进村,与余庆县相关部门协同开展“定向培训、自主咨询”活动。划拨和协调135万元推进科普活动阵地建设。援引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周楚新博士设计的“贵州省农业智能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小腮镇和迎春村试点,联合省农经网筹建“农村科技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县、镇、村、户一体化农业智能信息共享体系。

  如今,省科协重点帮扶的3个村,村民都有了稳定收入。迎春村已成为贵州“林下养殖第一村”,它使当地村民年收入人均增长600多元。林下养鸡大户杨磊信心满满地说:“明年计划养到两万只,把产值搞到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