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绿洲经济:"金张掖"绿洲制种基地

09.06.2015  14:33
  原标题:(丝绸之路上的绿洲经济之二)打造丝绸之路上的“金张掖”绿洲制种基地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葛怀宇、黄露、杨梦蝶):中国西北祁连山脉北麓全长1200公里的河西走廊中部有一片以“金张掖”冠名的戈壁绿洲。自汉代以来,作为河西四郡之一的张掖就是扼守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重要驿站。今天,古城张掖又凭着特色绿洲农业享誉世界,每年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农业种植户提供大量高品质的蔬菜、花卉和玉米种子,下游农产品的产值可达上万亿人民币,“这个基地光是甜辣椒,还有西红柿、花卉、豆类,每年的杂交种子就在5吨左右,我们的种子还有出口,种子可以种30万亩(2万公顷)地的商品蔬菜用种。主要由农科院的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我们主要负责组织农户从事生产,平时就是检查农户的工作是否到位。” 

今年40岁的马哲在张掖北郊一处面积达3公顷的蔬菜育种大棚负责日常管理。马哲介绍说,在张掖院士专家工作站、张掖市农科院相关专家提供的技术支持下,他所在的张掖海阔种业公司指导农户采用“洁净蔬菜种子生产技术”生产辣椒、番茄、茄子等高端种子,每年产值达上千万人民币。产品主要外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可满足2万公顷商品蔬菜、花卉的用种需求,可为种植户带来上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是丝绸之路东段面积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戈壁绿洲。由于四周荒漠戈壁环绕,气候干燥,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张掖的农产品品质好、产量高。再加上由于戈壁绿洲良好的天然隔离条件,当地极少有病虫害发生。正是由于张掖在发展育种、制种产业方面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人甚至把那里比作专业生产农作物种子的理想的“天然车间”。张掖市农科院副院长王浩瀚说,“张掖是全国最大的玉米育种基地,生产出来的杂交玉米种子具有世界水平,发芽率高、纯度高、品相好;由于它的品质高,现在一部分已经走出国门了。

张掖玉米种子”作为中国种业唯一的国家级地理商标,以其色泽鲜艳、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水分含量低、适应性强等优点而行销国内和国际市场。为了充分发挥张掖绿洲农业的优势,2011年张掖依托市农科院成立了“张掖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新型适用技术和新品种,帮助解决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特别是在玉米制种领域帮助当地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和瓶颈。张掖市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吴子孝介绍说,“张掖是制种的黄金地段,甚至在世界上也是比较优越的地方。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以来,对张掖农业非常重视,提出了三大建议:一个是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新品种;第二个就是克服玉米连作重茬的问题;第三个就是大面积推广高效节水技术。

张掖根据专家建议大幅提高了制种玉米生产的集中度和质量标准,建成了国家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面积达7万公顷,年产玉米种子4.5亿公斤,已占到中国玉米年用种量的约40%。不仅如此,张掖还聚集了近60家制种企业,其中包括了50多家中国制种骨干企业中的大多数,以及世界排名前五位的美国先锋、美国孟山都、瑞士先正达、法国利马格兰4家国际种业巨头,已建成数十条种子烘干生产线,加工能力达到5亿公斤。张掖市农业局副局长王勇介绍说,“为什么好多制种企业选择到张掖来制种,除了我们张掖的地理位置、气候等各个方面的优势之外,重要的优势就是张掖的农民技术比较熟练,每个农民在制种玉米生产的关键环节上都会做,一家制种公司3、4千亩(200到260公顷)的制种玉米也只派两名技术员进行指导,这是优势。

目前,玉米制种已经成为张掖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农民收入比重最大、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仅玉米制种一项就为张掖带来了22亿元人民币的年产值,主产区农民人均增收达45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