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深处 神秘之舞

11.08.2015  10:34

                “撮泰吉”表演 威宁火把节 端着羊头祭祀山神 祭祀仪式

  8月8日,贵州威宁“撮泰吉”旅游文化艺术节暨“撮泰吉”学术研讨会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开幕。在8日至10日的三天里,来自海内外的相关专家、学者、宾客欢聚威宁,观彝族“变人戏”神秘之舞“撮泰吉”,共同研讨傩戏“撮泰吉”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族旅游文化节

  “撮泰吉”是如今留存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的一种彝族古戏,原是彝族民众一种祭祀祖先、祝平安、祈丰收的仪式,后逐渐演变为戏剧形态。2006年5月,“撮泰吉”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撮泰吉”是彝语,“撮”意是人,“泰”意是变化,“吉”意是游戏、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撮泰吉”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

  此次“撮泰吉”旅游文化艺术节上,古老的彝族祭山活动、彝家跑马、3000亩高原荞花、“撮泰吉”扫寨活动等活动一一展现,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体验到了彝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千人彝族“铃铛舞”、彝族摔跤、磨儿秋、酒礼舞、赛装等彝族民俗表演引来阵阵欢呼声。

   火把节  歌舞的海洋

  在本次旅游文化节上,最让人期待的要数板低乡的火把节了。8月8日当天,尽管天上飘着濛濛细雨,空气中弥漫着夏日里不寻常的淡淡凉意,但彝族的男女老少们,抑郁不住节日的快乐,兴奋地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在草海花场周围的山坡上,人们撑着伞占满了山坡,嘉宾们也纷纷拿起相机按下精彩的瞬间。整个现场,人们伴随彝族民歌载歌载舞,欢歌笑语响彻乌蒙山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节日气氛。

  罗德生是板低乡一位80岁的老人,穿着羊毛毡,带着草帽,也来到万人齐聚的火把节中。他告诉记者,火把节是彝族每年最盛大的节日,每年举行火把节的时候他都非常开心,因为这是老祖先几千年流传下来给他们的节日,既可以一边怀念祖先,又可以一边唱歌跳舞,非常高兴。所以,每到这一天,他都会早早起床。以前是先去祭山,玩大半天后回来再来参加火把节,和同年人唱歌跳舞。现在,年纪大了,祭山的地方很远,去不了,就只能来参加离家较近的火把节了。“不能跳,但是还会唱歌,我就看着年轻小伙姑娘们跳舞,嘴里跟着他们和歌……”罗德生对记者说。

   台湾学者建言:保护传承不能商业化

  近年来,随着海内外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省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新闻媒体多次来威宁参观、采风和采访报道,“撮泰吉”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如何保护传承这宝贵的非遗遗产,成为大家愈加关注的话题。

  据了解,在板低乡,随着老一辈会表演“撮泰吉”的村民渐渐老去,年轻人又多外出打工,尽管当地政府在采取相关积极措施,但靠口耳相传的“撮泰吉”还是面临保护困难与传承人减少的尴尬境遇。

  本次国际儺戏·“撮泰吉”学术研讨会上,来自韩国、新加坡、台湾、法国等国际专家学者与省内外儺文化专家就“撮泰吉”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探讨。

  中国儺戏学会会长刘帧认为,“撮泰吉”作为形象化的彝族生命史诗,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已成为当务之急应该成为研究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来自台湾东吴大学的教授杨振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挑战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是不可避免的,就他目前对于“撮泰吉”现状的了解,一方面政府伸出援手积极作为,如非遗可以申请国家文化发展基金项目。另一方面,他看到板低乡民众在“撮泰吉”表演中表现出的热爱,让他看到了希望。就保护与传承而言,一定要高度重视其精神内涵,不能过度商业化。还不能被一些媒体不符合实际的报道改变其方向。“只有这样,‘撮泰吉’才能走上健康良性的保护传承道路。”此外,杨振良对在保持“撮泰吉”精神的状况下,“撮泰吉”根据时代发展做些改变表示认同。

  就如何保护与传承“撮泰吉”,来自韩国全北大学的郑元祉教授也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对于诸如“撮泰吉”此类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国际性难题(韩国也在探索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在他看来,“撮泰吉”不能简单的保护,要有活态的保护与传承。活态表演对"“撮泰吉”的传承与发展非常重要,应该大力提倡。

作者:  任莉雷志坤   编辑:  李易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