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苗寨:农民不只有锄头,还有画笔

18.05.2016  19:03

    新华社贵阳5月18日电(记者潘德鑫)“现在是画线条构图,接下来要上色、勾线、上底色、装裱,如果中间不耽搁一个星期能画完。”杨明英一边给记者讲解她的绘画流程,一边用铅笔在纸上勾勾画画,时不时蹦出几句专业术语。

    杨明英的画室不大但很专业,室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画笔、漂亮讲究的调色板、惟妙惟肖的成品画。这些都很难让人相信眼前这个颇具“艺术范儿”的中年女人是个土生土长的庄稼人。

    家住贵州省水城县陡箐镇陡箐村猴儿关组的杨明英,和寨里其他人一样,家里每年都要种上几亩玉米和土豆。锄头、镰刀、背篓是她最常用的工具,但现在她的“工具栏”里添了一个物件儿——“画笔”。

    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腹地的猴儿关,是典型的苗族寨子,95%以上的居民皆为苗族支系——“歪梳苗”,蜡染、刺绣、挑花等苗族传统技艺在这里代代相传。

    上世纪80年代,在县文化局的帮助下,猴儿关人将祖辈传下的这些技艺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颇具特色的“水城农民画”。现如今,在只有400多人的猴儿关,像杨明英这样“平时种地,闲时画画”的农民画家已超过100人。

    “喜欢哪样画哪样,怎样好看怎样画。”对于猴儿关的这些农民画家而言,绘画似乎并没有太多讲究,她们喜欢用鲜艳的色彩、明晰的线条、夸张的错位构图倾诉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她们手中的笔可以画“转花树”“滚锅舞”这样的民族风俗,可以画“花前月下”“美酒迎宾”的生活点滴,也可以画“果满枝头”“苞谷满仓”的丰收喜悦,还可以画对大江大海的向往和对黑暗的恐惧……

    这种富有民族特色,又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民画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而制作农民画也已经成为寨子里不少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猴儿关人正在用画笔勾勒自己的幸福生活。

    “只要画出来就不愁销,有些外国人也会来买。”杨明英说,寨子里基本上每户都有人会画,1人1年能完成20至30幅。一幅长宽都是70厘米的画,价格不会低于1000元,有的甚至能卖到2000多元。

    “去年我和嫂子、妈妈靠画画赚了8万多块,做蜡染赚了2000多,哥哥在邻县的猕猴桃种植基地上班赚了5万多。”21岁的熊丽媛算起家里“6位数”的收入账,心里美滋滋的。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通过绘画增收致富、也为了让更多的农民画走向市场,王明英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蒙多彩(苗语里意为‘苗姑娘’)民族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接受市场订单,然后分发给社员制作,最后按劳取酬。

    此外,当地也从今年开始在中学和小学开办农民画兴趣班,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猴儿关的“大师”们为孩子们开班授艺。熊丽媛也成了村小学兴趣班的老师。

    “我还需向长辈们学习更多手艺,也要教会更多的孩子,不能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在我这一代失传。”熊丽媛说,出于对祖先的敬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猴儿关人会倍加珍惜手中的画笔。

[责任编辑: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