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引领中国经济十大转变

29.12.2015  21:15

  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引领中国经济走向十大转变。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这些转变,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一、经济发展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主体是以粗放型、数量规模型发展为主。我国长期走的是一条以增量扩能为主的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总体上看,国民经济大而不强,同时也存在许多结构矛盾。现在,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结构性调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研究和把控国内外两个大局的变化规律,及时提出新理念,布局新举措,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从过去的增量扩容向提质增效转变;从过去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从过去的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习近平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着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实现经济增长。”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增速下降、价格下跌、效益下滑等,但在根子上,是结构性矛盾引起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质量的推动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当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表面上看是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是有效供给不足。总体上我国产能很大,但其中一部分是无效供给,而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更不足。我国是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主要制造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和服务,科技含量高、质量好、附加值高的产品不多。当下不少消费者到国外抢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制造不能满足消费需求。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因此,我们既要着力扩大需求,又要更加注重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把我国发展推向“质量时代”“效益时代”。

  二、经济改革向供给侧转变

  “供给侧”如今成了高频热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侧相对应的就是需求侧,它包括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而供给侧则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采取这类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向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发展,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缓解当前我国经济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供给侧的滞后造成当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不仅跟不上需求升级趋势,而且满足创造新消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能力也不足,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症下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会议强调:“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这“五大政策支柱”是: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三、宏观调控向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转变

  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在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中,社会心理预期比货币财政政策更重要;在经济困难时期,信心比黄金更有价值。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危机后深度调整阶段,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在新常态下,我国政府宏观调控问题、困难增多,因此,在我国未来宏观调控中,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就显得非常重要。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或者说是企业为实现其既定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的调整行为。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市场失灵、市场失范等情况。保持市场健康发展,既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规范和引导市场行为,以政府主导改革来弥补市场失灵,处理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关系。

  “预期”,即“预测与期望”,是指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及其情景进行事先分析判断的过程及能力。预期驱使下的社会行为对经济社会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社会组织等社会权威机构运用预期管理,可以影响人们预期的形成、变化,以引导和调节经济社会运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利益矛盾,容易引发非理性社会心态。因此要更加注意运用预期管理手段,引导人们未来经济社会预期,应对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

  四、产业结构向加减乘除并举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是指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动和调整。调整产业结构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我们的经济发展要想稳中求进,必须要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减乘除并举。

  当前,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攻坚区,过去那些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我们要发展就必须转变发展模式,模式转变的前提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构调整,既需要去库存、去产能的减法调整,也需要关注正在成长中新兴产业,做加法扶持,同时还要通过改革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商务模式创新等形成的乘数效应及清除落后产能的除法效应。2013年3月8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抓住化解产能过剩矛盾这一工作重点,使我国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强后劲。”2015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考察并主持召开七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指出:“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五、城镇化向以人为本转变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关注民生发展,让每一个城镇居民健康、舒适、自由全面的发展。

  针对出现的城市病、粗放式城市发展方式等问题,必须要调整推进城镇化思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首先就是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迁移居民以及原住居民的“身份城镇化”;其次,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常住人口公共服务的公平和均等化,实现“发展机会平等化”;再有,关注城镇化过程中居民的基本生活环境,打造优质的生产生活空间;最后,还要注重城镇化过程中,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区域发展向空间均衡转变

  中国经济是典型的大国经济,区域发展条件差异特征明显,实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目前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一种均衡发展的战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可简称为“4 4 4”战略,范围覆盖全部国土。第一个“4”指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地域板块,战略重点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第二个“4”指“老少边穷地区”,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四类国家重点援助的区域;第三个“4”指“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四类国家主体功能区。

  中国经济加速发展,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且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重,致使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矛盾日益突出。人口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利用和改造资源环境的过程。人口发展对资源环境产生胁迫作用,资源环境对人口发展构成约束作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我国区域发展虽然正驶入“快车道”,但是受资源环境空间容量的约束,如何解决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空间承载力的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加重中国环境与资源的危机。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习近平指出:“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以及社会内部诸要素之间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七、保护环境向绿色方式转变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需求正在从“盼温饱”、“求生存”向“盼环保”、“求生态”转变,生态环境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习近平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要从根子上系统治理,这就是要更加注重推动绿色生产方式,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和排放,更加注重推动绿色消费,从根源上降低排放和能耗。“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

  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就要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我国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绿色消费是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指出:“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消费从生态有机食品向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节能节水器具、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等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商品和服务拓展。这将推动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蓬勃发展,为生态农业、新能源、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技术研发、生产服务能力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投资创业机会。

  八、保障民生向特定人群转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13年5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在天津考察时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保障改善民生要落实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解决中国共享发展的问题,迫切需要底线思维和兜底解决问题的新举措。

  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补齐这个短板,全面小康才能完美收官。习近平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

  贫困情况千差万别,扶贫办法也要灵活多样,根据具体情况个性化解决,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五个一批”的精准方针,他指出:“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

  九、资源配置向市场转变

  所有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有效配置资源。在资源配置中,“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同样重要,这两只手都要用好。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逐渐被重视,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在全会决议说明中指出:“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对市场作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个定位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质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指出:“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就是贯彻了问题导向。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

  十、对外开放向双向高水平转变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上,而且要向更高水平继续发展,开放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动力之一。如何处理好多边、双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的关系,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课题。每个国家主要有三种选择:一是满足于现有多边经贸体制,对建设高水平自由贸易区态度消极;二是搁置多边,主攻自由贸易区;三是多边、双边、区域、次区域合作统筹考虑,协同推进。习近平指出:“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双向开放是对内、对外同步开放,市场和资源双向开放。一方面,加强外引内联,大力引进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进行优势互补;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和交换,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发展。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为遵循这个大逻辑,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要抓住上述十大重点并积极引导经济向这十大重点转变,在经济新常态下,保证中国经济发展行驶在稳健的中高速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