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眼里的“羊书记” 追记贵州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

10.10.2016  15:37

    新华社贵阳10月10日电 题:群众眼里的“羊书记”——追记贵州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

    新华社记者李春惠、罗宇凡

    贵州省晴隆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核心区域,大山上遍布石漠,土地破碎。雨水一来,又将薄薄的土壤冲走露出岩石。人们在这块异常贫瘠的土地上耕种着,贫困如影随形。

    已故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在晴隆工作期间,认准了发展种草养羊产业来破解石漠化严重、贫困面大两大困局,带领晴隆县探寻出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并举的产业新模式,被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羊书记”“羊专家”。

     深入调研学习:自己成“羊行家

    20多年前,晴隆就开始探索种草养羊扶贫的路子,在羊的育种、繁殖、经营上取得成效,一批养羊户走上致富路,逐渐形成了发展山地畜牧业的“晴隆模式”。

    “晴隆多山少地,发展山地畜牧业得天独厚,‘晴隆模式’能不能全面铺开,成为兼顾解决石漠化和贫困问题的产业?”2010年初,姜仕坤刚到任晴隆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时,提出设想。

    最初的“晴隆模式”就是借助扶贫项目,县草地畜牧中心把母羊“”给农户养,产出的羊羔归农户所有。此模式的优势是,养羊户没本钱也可以养羊,减轻了经济负担。但由于羊产权不明晰,现有经验只是扶持了一批养羊大户,散户受益面不大,很多养羊户觉得是在为“公家”养羊,发展动力不足。

    “晴隆模式”的创始人、晴隆县草地畜牧中心主任张大权说:“一些散户责任心不够强,一些母羊生病没发现、没及时医治而死亡,导致国家和农户‘两头损失’。

    姜仕坤不断下村调研,直奔农户的羊圈,了解养羊户有什么具体困难、哪个季节羊群最容易发病……

    姜仕坤隔三岔五找张大权沟通,几乎所有的话题都是种草养羊,就在姜仕坤病逝前几天深夜,还打电话向张大权询问细节。

    茶马镇镇长田志敬曾在大田乡分管种草养羊,姜仕坤常向他取经。姜仕坤对他说:“你是真正抓这个产业的实践者,跟农户最贴近,最清楚农民担忧什么、想要什么,你的意见很重要。

    姜仕坤的办公室和宿舍里堆放了许多种草养羊的书、资料,还有几大本笔记、摘录和思考。

    “姜书记把专业知识都消化了,是个行家了。”张大权说。

     着眼脱贫效应:农民成“羊主人

    经过深入细致调研后,姜仕坤对当地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养羊的根基只有放在散户上,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脱贫致富的效应。

    姜仕坤对传统的“晴隆模式”进行升级,打破以前借羊给农户养的模式。由县里为农户提供低息小额贷款,让农民自己购买种羊养殖,再由县草地中心提供技术指导。此外,每年预算500万元专项资金,只要养羊户按照标准修建的羊圈,最少补助4000元;标准化养殖户购买农机具、兽用器械、羔羊料等都有补贴。

    “让老百姓利益最大化,从为草地畜牧中心养羊转变为给自己养羊。政府做好协调银行贷款、防疫等服务工作,其他都交给老百姓。”姜仕坤说。

    事实证明,通过银行贷款、政府贴息、草地畜牧中心等一揽子解决养羊户技术和防疫问题,农民拥有了羊产权,有了种草养羊的积极性,也有了一定压力,羊反倒养得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