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动了情 仡乡变了样 省国税局驻道真同步小康帮扶工作记

11.09.2015  00:07

  从省城贵阳市到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山环水转,峰回路转,相距330公里路程。

  而在贵州国税人的眼里,从干部职工到仡乡百姓之间,手牵手,心连心,相隔零距离。

  自2013年2月以来,省国税局同步小康驻村帮扶工作队扎根道真,情系热土,积极融入到道真的发展和建设之中,着力在政策帮扶、产业帮扶、资金帮扶和智力帮扶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积极帮助该县争取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关注民生做实事。

  国税税徽的灼灼光芒闪耀在云贵高原,洒到了大山旮旯里,甜进了人民的心坎尖,直至仡乡变了样山高雾浓路难行,同苦同乐见真情。艰苦的环境之中,帮扶队队员真蹲实驻,身体力行兑现着“同步小康”的承诺,共协调争取项目资金19亿余元,促成18个项目落实,完成基础设施建设19项。

连心路”铺到家门口,圆了出山梦

  4月15日,春寒乍暖,大山里迎来了暖融融的阳光。天放晴了,道真自知县三江镇群心村蒲友发家的山羊高兴得叫嚷着。

  早上8时,国税帮扶队群心村驻村队员李晓林、韦小红出发了。他们计划今天要分别走访到孤寡老人传光模、空巢老人传应娥、烤烟户韦小勇、养殖户蒲友发、村组长韦长练的家里面去。

  60多岁的蒲友发正皱着眉头喂羊,满腹心事。

  “遇到哪样不顺心的事情了?”李晓林老远向他打招呼。

  “正心烦呢。”蒲友发竹筒倒豆子:“家门口这条山路啊,一直都不好走,眼见羊渐渐多了起来,都不够住了,盖羊圈的石棉瓦还不知道怎么拉上山来。

  4天以后,韦小红颠颠簸簸地帮老人把石棉瓦运到了家。蒲友发感动地拉住他的手:“真是谢谢了!唉……要是路修好了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在群心村茶二岩山,从海拔700米的马家组,走到海拔1300米的韦家组,是一条蜿蜒而上、泥泞不堪的石头路。晴天漫天灰尘,雨天车辆上不去,村民的雨鞋也会陷进很深。

  但这条路又是80多户村民出山的必经之路。从3月9日正式来到群心村驻扎,工作队员倾听得最多的,就是村民们对修路的梦想。

  村民韦建修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背着儿子到山下去读书。因为小孩子根本走不了这条毛路。

  山上有一块名叫包谷塘的土地,3年前,有外来客商要来开发种养业,但由于交通不便,只得半途而废。

  在好几次的群众代表“坝坝会”上,帮扶队员用笔记本一笔一画地记录下这些事。

  在大伙看不见的背后,国税部门开始忙碌起来。发动多方力量,筹资金、筹水泥、筹石材。

  7月10日,雨季汛期刚过,村民们发现,施工队扛着铲子、开着卡车进村了。人们高兴地奔走相告,自发性地煮了油茶、蒸了馒头,每天送到工地,然后翘首盼望着。

  “到了8月上旬,这条路就正式通了。”8月25日,当记者来到山下,看见一条长2.1公里、宽4米的平坦大道向前方延伸。李晓林说,大家管这叫“连心路”,一头牵着国税干部的情,另一头连着群心村民的心。

  俗话说,路通则财通。修路不仅仅是为了方便出行,更要让百姓走出大山富起来。

  怎么办?

帮扶队员看到了那片足足有800亩大的包谷塘。“可以利用起来,发动村民种植精品水果。”韦小红告诉记者,帮扶队计划通过“1+X+N”的模式,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精品水果种植,以种植大户、致富能手带动群众积极探索增收致富并有长期稳定收入的产业致富路。

先帮助贫困群众富起来,一起同步小康

  翻开省国税局帮扶队副队长郑华的民情日记,一字一句都是关于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点滴:

  2015年7月2日,晴。为了发动三江镇群心村、隆兴镇浣溪村、玉溪镇和上坝乡部分村的百姓种植精品水果,我们一行43人赴贵州金泽地(湄潭)绿色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考察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

  2015年8月10日,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资金、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客户到道真发展蔬菜种植,着力打造旧城镇长坝村、河口乡大田村和三坝村、梅江村重点蔬菜示范园,为加速产业扶贫添砖加瓦。

  2015年8月14日,晴。三龙村天池梅村烤烟基地的娄俊和罗志婵夫妇,为了帮助儿子娄小均实现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梦想,前往天池梅村烤烟基地。粗算一下,今年“出干打尽”他们可能有20余万元的利润。

  这本厚厚的本子,记录了3年来郑华在驻村帮扶工作中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这番深厚情谊的身后,还有整个省国税系统对于把脉开方解民忧的思考。

  “如何正确理解全面小康?”郑华说,最关键和最根本的是要让最贫困的群众富起来。“要真正找到使百姓能够长期增收致富的路子。

  道真出产闻名的清香型烟叶,人们称之为“金黄粉底色鲜亮,油润光滑细如绸”。

  8月26日,趁着蓝天白云的好天气,记者来到隆兴镇现代烟草农业科技示范园,看见了一望无际的绿色烟草地。时值收获季节,烟农们忙着收割烟叶,然后送进旁边白粉灰墙、青瓦坡面的烤房里去。

  这一幅黔北风情的山水田园画卷,正是国税部门协调2500万元资金,在浣溪村建设中的基地。不久以后,这里将拥有3460亩种植土地、30间密集型烤房、9216平方米育苗工厂和清香型烟叶培育研发科技楼。“基地建起来后,就能帮助道真重树清香型烟叶品牌。

  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真自治县,传统农业仍是支柱产业。国税帮扶队一直在广泛征求镇、村干部、致富能人、种养大户和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实践探索如何利用好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新兴产业。

  观念一更新,遍地是黄金。

  道真土壤、光照、气候都比较适合栽种精品水果,但村民一没想法,二没技术,三没种苗。

  于是工作队带领大家走出去,4次前往湄潭县实地考察,村民们亲手摘下成熟的布朗李,咬一口,“好甜啊!”,发展的想法就进了心里面。同时把农业龙头企业“引进来”,有技术、有市场,群众发展的心思定下了,摇身一变,从农民变成了小老板。

  通过引进“黔北地道中药材暨红豆杉产业化建设项目”落户道真,促成“贵州苗方药厂”整体搬迁至上玉工业园区,“黔北药都”的名声渐渐打响。

  主动送政策,给道真自治县工业园区返乡农民创办企业,直接减免税收110余万元。享受到国家税收红利,农民工坚定了回乡发展致富的决心。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群众心中有杆秤

  8月26日,郑华来到隆兴镇浣溪村村民江加顺的家里。

  一见面,郑华就熟络地问:“今年烤烟收了多少?卖了多少钱?

  江加顺掰开指头一算:“第一烘才开始卖,有3000多元了。

  “我们俩经常打电话、见面拉家常,我觉得,郑华就是一个务实的干部。”江加顺告诉记者。

  驻村干部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办了多少实事,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在采访中,当地干部、群众一提起国税帮扶队,都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

   3年前,江加顺的妻子查出患上重病,两个儿子尚在读书,一瞬间,他觉得日子快过不下去了。

  这个时候,郑华成为江加顺的结对帮扶者。郑华觉得,仅仅用钱来帮助这个家庭,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燃起其发展致富的决心。

  “他鼓励我去流转了20多亩土地,来增加种植烤烟的面积。”江加顺说,在郑华的帮助下,他在镇上开设了一家百货商店,今年6月,郑华又带着他出去考察果树种植,“反正就是想方设法帮我拓宽增收之路。

  “这是支很实在的队伍,帮我们做了很多有价值的事。”道真自治县教育局局长陈永才评价说。

  令陈永才最深有感触的体会,当属隆兴镇小学搬迁的故事。“原来这所小学房屋破旧,规模又小,学生连吃饭和住宿的地方都没有。2013年,我县启动了学校搬迁计划。但当时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资金缺口实在是太大了。

  艰难时刻,国税帮扶队出手了。多方奔走、争取,贵州国税系统共为该校募集到560万元资金。今年9月1日,新学校就要开学了。

  “他们是‘及时雨’、‘连心桥’、‘助推剂’。”隆兴镇镇长张华侨一连用三个形容词来夸赞国税干部。

  张华侨认为,国税干部为当地百姓更新了观念、推助了产业发展、解决了实际难题,让大家了解到大山外面是什么样子,去做原来从没有想到过的事情。“我们已经血肉相连,心也贴在了一起。

  出一身汗、沾两腿泥,这才将一桩桩、一件件与群众息息相关的身边事、点滴事,滋润着农民的心田,让国税驻村干部走进村民的心坎里,让温暖流淌在百姓心中。

  今年以来,省国税局坚持“倾情帮扶,积极作为,助力发展”的帮扶工作要求,继续加大同步小康帮扶工作力度,选派驻村帮扶干部5人,投入专项帮扶资金20万元,协调项目资金1295万元,项目贷款资金14.37亿元,促成9个项目落实。

  除了省国税局机关以外,市县两级国税机关按照“同步小康,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要求,共选派驻村帮扶干部165人,真帮实驻开展同步小康帮扶,投入专项帮扶资金203.71万元,协调项目资金1438.11万元,促成72个项目落实,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