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争霸远古海洋 蜚声中外羊圈鱼龙

07.06.2014  16:57

               

生命之谜,2亿5千万年前,盘县新民羊圈村还是一片汪洋,这里有三叠纪世界上最古老、最“恐怖”的海生爬行动物,因此也有了远古“海霸王”的传奇……

        群雄争霸远古海洋  蜚声中外羊圈鱼龙

        □本报记者 邓 俭

        编者按

        在新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六盘水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但又是世界上发现最古老的海生动物化石群的发掘地之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人类洞穴文化遗址之一。

        如果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三线建设”算起,“六盘水”的诞生不过半个世纪的光景,假如以“六盘水市”1978年12月18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当天,成为贵州省第二个省辖市开始,这座城市也只有短短的36年历程。

        人们不禁会问,六盘水是否因为“年轻”而与悠久、神奇、神秘、厚重无关?六盘水的文化、风情、文明、多彩是否因此也只有“短暂”的历程?

        带着这些疑问,本报以探索、发现、追寻的目光,从今天起,推出100个选题的大型系列报道《中国凉都故事》。

        市委书记李再勇十分关心《中国凉都故事》的创作,强调要围绕旅游来做,把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宣传和凉都旅游结合起来;把六盘水的神秘、神奇、风情、风景结合起来;形成文化、文明、旅游、故事的有机融合,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六盘水探秘观光。

        李再勇书记指出,凉都故事的主题应该是:乌蒙磅礴、大地飞歌、牵手白云、梦向凉都。

        《中国凉都故事》包括五个系列:

        第一系列·古今传奇;

        第二系列·神奇风光;

        第三系列·多彩风情;

        第四系列·独特美食;

        第五系列·大三线,江南煤都到中国凉都。

        《中国凉都故事》总选题100个,总发稿字数15万字左右,照片100幅以上。系列报道从今日开始发稿,至今年底收官,在此期间,敬请读者垂注,并提意见、建议。相关资讯请发:

        QQ:1364320278;

        [email protected]

        走过一段泥泞坎坷的土路,终于看到了新修入村的水泥路。初夏时节的周末,我们来到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新民乡雨那村的羊圈村民组,寻找59岁的农民黄发吉的家。

        “老黄,老黄在家吗?”乡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肖本祥在老黄家门口大声呼喊,老黄的出现却让人意外。

        他不是从家门口出来,而是在牛圈旁现身。原来他正在专心致志,从坚硬岩石的包裹中,修理一条古鱼龙化石,但见嘴尖头大身壮的鱼头鱼身栩栩如生,尾部雏形开始显现。

        “中科院的专家今年7月要来,他们要看这块化石。”老黄说。

        老黄是羊圈村鱼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自1999年3月他在村里发现与“兴义贵州龙”相似的鱼龙化石以来,他几乎每一次都融入了中外科学家在羊圈的科考,因此与一些考古专家、地质学家成为挚友。

        15年来,黄发吉从包裹化石的岩石中,将化石修理出来的技术已炉火纯青,当地农户无人可比。

        北大教授慕名“羊圈”

        正是从黄发吉在羊圈村最早发现的第一块鱼龙化石起,当地农民挖掘的鱼龙化石被当做“奇石”源源不断流往外地。黄发吉说,他有一块小鱼化石,花了半天功夫找的,拿去请人鉴定,人家给了200元钱,那个时候,半天时间你到哪里能挣这些钱?

        两年后,羊圈化石声名远播,吸引了北京大学地质系的郝维城教授等专家。

        2001年夏天,郝教授来到羊圈,做第一次探访。

        他心中的一个疑团是:盘县鱼龙与40多年前发现的兴义贵州龙化石、晚些时候发现的关岭海生古生物化石,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2004年  8月20日,郝教授一行以科考的正式身份,来到盘县新民乡。经过一个月的挖掘,中外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终于发现了6条半鱼龙,其中最长的有一米二三,短的有七八十厘米。自此,专家们在羊圈村20多次科考中陆续发掘的动物群,除了鱼龙化石,还有鳍龙类、海龙类、原龙以及原始的混鱼龙类等化石。

        羊圈海生爬行类动物化石年代之久远,种类之丰富,史无前例。可惜,今天人们看到的,同时也是2亿5千万年前生物大灭绝的悲惨世界。那时,50%以上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科、80%以上的属、90%以上的种都遭受了灭顶之灾,正在海中游玩嬉戏的鱼龙家族瞬间消亡。

        2004年9月告别羊圈村时,郝教授一行将两条鱼龙留在了发现它们的地方,为羊圈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留下实物。同时,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在羊圈当地收购了一块被农民修理过的“头长脖子短,身体像现在的海豚一样”的混鱼龙化石。

        世界之最初露端倪

        很快,2004年10月7日出版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以11个页码的整版篇幅,报道了《220000000年前的贵州》,文章的作者正是北京大学郝维城教授。

        “在贵州西部盘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郝维城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挖掘到了距今2亿4千万年的鱼龙化石。以这种鱼龙化石为主的盘县化石群以及早年发现的兴义化石群、关岭化石群,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三叠纪时期黔省热闹而又神秘的海底世界,是中国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又一重大科学发现。”

        在地质学家们描绘的贵州西部海生爬行类动物群时代关系图表中,羊圈村产出的以鱼龙为主的化石群——盘县动物群年代最早,为中三叠纪安尼期的2亿4100万年至2亿4600万年间。比关岭、兴义两处早很多。而羊圈后来发现的混型黔鳄、东方恐头龙,则是2亿5千万年前的化石。

        关岭动物群距今约2亿2千万年,兴义动物群约2亿4千万年,而盘县动物群则有2亿4500万年以上的历史,比前两处化石群分别早2500万年和500万年,甚至比欧洲瑞士与意大利交界的圣乔治山海生爬行类动物群还要早约300万年。

        自然,盘县羊圈鱼龙比100多年前欧洲发现的第一条鱼龙,贵州茅台发现的鱼龙,西藏喜马拉雅发现的鱼龙也都早了上千万年。

        在贵州,1957年7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自学成才的古生物学家胡承志,在兴义顶效的绿荫村发现了贵州龙,至1997年的40年间,中国总共有15种海生爬行动物被记述。但是在2003年之后的羊圈,科学家们却有了更惊奇的发现。

        明日请看古今传奇之二

        《莽莽群山藏难解之谜,恐龙祖辈乃混型黔鳄

 
 
2亿多年前三叠纪的生物大灭绝,古鱼龙遭受了灭顶之灾。2004年至今,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专家们多次到羊圈考古。
羊圈鱼龙化石的最早发现者——黄发吉。
2亿5千万年前的新民羊圈,是远古海生物化石群的故乡。2004年,羊圈村民参与鱼龙化石发掘。(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