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多措并举推进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22.09.2015  17:55

  “十二五”以来,贵州省积极落实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按照“国家扶持,省负总责,州县(市)落实,整村推进”方针,落实“两个优先”战略,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全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组机构,抓保障。省、市、县(市)分别成立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协调、沟通、组织等具体事务。2011年以来,每年由省政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推进会议,整合力量,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为举全省之力扶持毛南族、仫佬族聚居村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强规划,抓提升。出台《贵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十二五”专项建设规划》,根据小康指标,对毛南族、仫佬族63个聚居村“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五通十有”等目标任务提出目标规划,把责任细化到省直相关部门,并由责任部门纳入部门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落实。从2011-2014年,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贫困人口减少近8000人,按行政村单元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或以上水平的有20个;“通电”、“通广播电视”、“通信息”、“有安居房”已提前实现全覆盖;90%以上的村实现“通油路”、“通沼气”、“有安全饮用水”、“有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农家书屋”;80%以上的村“有卫生厕所”、“有农家超市”;60%以上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和“有活动中心”。

增投入,抓建设。以项目促发展,加大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民生建设项目。2011年-2014年,总计向63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投入37414万元,开展633个扶持项目,直接覆盖累计67733户、272900人次。累计新增和改扩建乡村公路423公里、村里道路553公里,新增或改造基本农田1529亩、水利设施129处、人畜饮水池(水窖、饮水塔)372个,新修沼气池763口、卫生厕所12270户,实施危房改造1968户,新增养殖水面面积57200亩、经果林面积8969亩,实现特色种植基地面积8万余亩。

建机制,抓督促。建立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实施项目督查制度,省政府督查室对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督办;省民宗委、发改委、财政厅密切配合,全程跟踪项目,每年不定期到项目实施单位督查,及时纠正问题,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同时,还大力保障和改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的民生,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解决移民搬迁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