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大驻村工作队创建精准扶贫“兴仁模式”

27.10.2014  11:04
“五指成拳”兴产业 ——省人大驻村工作队创建精准扶贫“兴仁模式”
  兴仁县回龙镇金子田村的张仕勇当起了致富带头人。他家今年6月份养的1000多只绿壳蛋鸡,已经开始下蛋了。“现在我带了20户贫困户养鸡,有的养了50多只,有的养了200、300只,大家养鸡热情高着呢!”

  张仕勇的眼睛有残疾,白天见不了强光,视力弱。他家的鸡棚建在住房的旁边、杉木林里,绿壳蛋鸡白天在林子里自由行动,晚上回到鸡棚睡觉,他只用一天喂两次五谷杂粮,捡捡鸡蛋就行了。

  张仕勇戴着墨镜,看着活蹦乱跳的生态鸡,心里很是感激,在家门口插了一面五星红旗:“以前我们这个地方太落后了,穷得很,现在党和政府帮扶我们很实在,我新修了房子,又养起了鸡,日子好过了,要感谢党和政府啊!”

  省人大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通过深入调研,结合目前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等实际情况,在兴仁县回龙镇引进了留守农村的老、弱、病、残等群体都能学习掌握、能致富的生绿壳蛋鸡有机产业。并探索形成了“工作队+精英会+贫代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精准扶贫“兴仁模式”,破解了农村发展难题。

  绿壳蛋鸡引进后,回龙镇留守农村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

  资金是老乡们养鸡的关键问题。在省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龙超云的直接关心下,工作队利用省人大集团帮扶资金500万元购买鸡苗、补助孵化场、建立养殖示范基地。

  老乡们能领到免费鸡苗,但还是有人不愿意养。“我们没钱建鸡棚,又不懂技术,怕一得病,鸡死得多。”坪寨村的张秀清家最反对养鸡。

  工作队队长、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包御琨到村里开群众会,耐心地打开老乡们的心结:“咱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你们在自家林子的几棵树中间搭起架,建个棚,铺点草就行了,村里有防疫员来给你们指导,大家放心吧!”夜已深,还下着雨。来开群众会的老乡们被工作队的热情和真诚打动了。

  张秀清家养了600只,他所在的杉林脚组38户人家,家家都养起鸡。在家带孩子的妇女、退伍老军人、空巢老人们都在家门口建起鸡棚,一边养鸡一边照顾家里。

  产业发展起来了,但不能是一盘散沙,需要富带穷、强带弱的抱团发展。工作队与镇党委、政府不断调研和探索,决定组建“精英会”,按照“5有1能”(即:有爱心、有情义、有才智、有实力、有诚信,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标准,通过“两推一述”(即:村支“两委”推荐选出精英户候选人,群众通过差额推选出精英户,精英户在群众会上作致富陈述)原则推选出精英户组成精英会,让群众选出自己相信的带头人。并按照“1带20”(即:1户精英户带动20户贫困户)标准,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贫困户不仅有了带头人,还组建了贫代会。贫困户通过贫代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共同商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精英会通过贫代会对大家进行培训指导,共同把产业做好、做大、做强。坪寨村二祖的贫困户张录军说:“工作队和镇党委、政府让我们组建贫代会,时时组织我们开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让大家说了算,我们积极性高得很!”

  为解决群众规模化生产经营理念欠缺、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省人大工作队还帮扶老乡们组建绿壳蛋鸡养殖合作社,按照“五个统一”(统一品种、统一价格、统一防疫、统一饲养、统一销售)管理,实现规范化养殖,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省人大工作队引进龙头企业兴仁县精诚农业开发公司,解决了群众养殖技术和肉蛋销售的后顾之忧。该公司专门从事绿色资源开发、绿壳蛋鸡保种育苗、林下养殖,其系列产品主要有绿壳蛋鸡系列面、绿壳蛋鸡系列烤鸡、绿壳鸡蛋糕等,实现供苗、饲养、收购、加工一条龙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让群众的利益最大化。

  “目前,全镇已有480户发展绿壳蛋鸡,其中22户精英户。今年将发放小鸡苗20余万羽,惠及3000余贫困户。”回龙镇镇长白品华充满信心。

  “工作队+精英会+贫代会+合作社+龙头企业”精准扶贫新模式,通过发展绿壳蛋鸡这个产业把千家万户联起来,切实帮助贫困农村弱势群体找到致富发展的路子,这一精准扶贫“兴仁模式”意义重大,在兴仁县、甚至黔西南州都引起了一定示范效应。(黄诚克 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