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提振贵州绿色发展精气神

20.02.2017  22:32

500年前,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提出“知行合一”的伟大哲学思想。如今,贵州人坚持“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黔中大地处处都能感受到绿色发展的脉动和气息,体会到推动绿色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贵州的真实写照。依托生态优势,坚持“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贵州正探索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绿色发展道路。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敢于向贫困宣战,但也绝不向污染低头。“以促进环境保护为核心,加强生态文明领域立法。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法规体系。”这短短的一段话,背后却凝聚着我省近年来以强有力的法律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发展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于是,“多彩贵州拒绝污染”最强音“”走了污染企业,留下了绿水青山……接踵而来的便是一个个好消息:大数据大健康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电信等四大运营商扎根贵安新区;森林覆盖率超50%,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98.9%;GDP多年增速跑进全国三甲;已成功举办八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今天的贵州正在成为中国生态文明的楷模。”在最近一次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瑞士联邦国民院议长克里斯塔·马克瓦尔德如是说。从武陵山脉到乌蒙腹地,从乌江江畔到草海之滨,黔中大地,青山葱郁,碧水迢迢,一片苍莽,天蓝、水清、山绿、景靓,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给贵州带来了多姿多彩的山水风光。2016年初在《纽约时报》公布的52个全球最值得去的旅游目的地中,贵州以其无可代替的资源优势入选。

而这一切也造就了栖居于青山绿水之间的贵州各民族的朴素自然情怀。依山而居、伴水而栖,在岜沙苗寨,在孩子出生这天到山上种一棵树,代表新生命的降生。这种原始信仰隐含着对大自然的信仰,深藏着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与此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中,贵州各族人民基于对自然的共同尊重、顺应和维护,形成了多元共生、互促互助的根基与传统。

于是,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全省上下统一思想目标,构筑“精神高地”,走出“经济洼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5个100工程、1+7开放创新平台、“三变经验”等应运而生,让贵州走上了一条弯道取直、跨越发展的全新道路。

”,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关系,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既是全省各族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具体体现,更是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具体实践,也是我省各族人民美美与共的集中体现,而这种精神与“长征精神”“三线精神”等贵州人文精神一脉相承。

作为一个“后发赶超”的省份,“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两种思想的合二为一为贵州的发展提供了指引,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的平衡,成了贵州人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未来,全省人民将继续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贵州不仅能借生态文明论坛东风邀四海高朋“坐而论道”,而且还要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而笃行”。

延伸阅读

如何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打破“金饭碗讨饭吃”的困境,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而又不破坏绿水青山?生态红利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标准。于是乎,我省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宝贵经验:以经济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

依托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优势,展现现代高效山地农业,一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如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精品水果、核桃、油茶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这“三生“之间的关系,运用好贵州山水、田园、乡镇、城镇、园区各种功能和要素,形成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这样共生共融的一个城镇化格局。

而面对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贵州走出了一条寓生态文明建设于旅游发展之中的独特道路。铜仁市以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为带动,相继启动了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5A旅游景区工作、大健康产业规划建设,创新农旅一体化的新兴旅游方式,不断将生态文明转变为优势资源,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步伐。

通过发展山地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产业,绿水青山不断变成我省人民群众存本取息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