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怀把小康幸福送到每户农家

12.08.2014  13:45

仁怀市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针对城市发展快但农村较落后,经济总量大但民生欠账多的实际,开展农村“微观小康”创建活动,从而实现让群众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农村小康目标,把幸福阳光送到每户农家。

  这种以最基层农户切身感受为标准的“微观小康”创建方式值得借鉴。

  去年以来,仁怀市大力开展“微观小康”创建活动,要在全市建设一个老百姓有幸福感、满足感、认同感的小康社会。

  该市提出,到2015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

  作为一个县级市,这样的经济指标是非常之高了。

 

紧盯 农户幸福 提出“微观小康

  仁怀市是我省经济强县中的强县,但该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工业比较发达、城区比较发达,农业却比较落后,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民生欠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

  要建成一个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内容更加实在、发展更加均衡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重点解决好农村、农民的民生问题,这是微观层面的具体工作。鉴于此,仁怀市提出了创建“微观小康”构想。

  “微观小康”创建活动,就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结合“四化”同步,开展以乡镇为单位、以村为主体、以户为单元、以群众的切身感受为评价的小康创建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在全市农村扎实推进“十个有”(有增收产业、有稳定就业、有舒适住房、有安全用水、有便利交通、有优质教育、有医疗保障、有优美环境、有充分民主、有幸福认同)为重点的民生事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群众享受城市同样待遇。

 

建立 科学机制 三年完成创建

  为全面推进“微观小康”创建活动,该市建立了“村级主创,社会帮扶,群众主体”推进机制——村级主创,就是村支“两委”重点抓群众动员、项目实施;社会帮扶,就是社会各界从思想观念、资金赞助上帮助创建;群众主体,就是作为直接受益的群众,直接参与制定规划、投入资金和劳动力,实施自我创造、自主管理。

  这一机制,形成强大的聚合效应和多方参与创建小康的大格局和浓厚氛围。

  同时,该市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激励政策,确保活动扎实推进。

  比如实行“随时申报、即时验收、即时奖励”的激励机制。

  乡镇、村根据规划创建完成后,向市小康办申报,对验收合格的村(社区)及时授牌奖励。市政府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每成功创建一个村给予50万元的奖励,用于改善城乡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从而达到“建一个村、授一块牌、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据了解,今年该市实施了首批40个“微观小康”创建示范村,目前各项指标都在快速推进中,据估计这些村今年均有望达标。

  按照规划,仁怀市的“微观小康”充分结合省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联系本地实际,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制定完善“微观小康”创建总体规划,以2015年底为创建时间节点,分类实施、梯度推进,确保3年内全面创建完成。

 

增加 农民收入 小产业带动大发展

  仁怀市认为,农村要实现全面小康,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为切实破解农村致富难题,仁怀市通过各乡镇发展地方特色“小产业”的方式,力争用一段时间实现一户一产业,走出一条小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小康致富路。

  具体做法是:重点从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四个方面,对小产业给予扶持,在资金上主要通过百名干部服务行活动,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贴息贷款四个方面给予扶持;在技术上,主要通过分类培训和现场指导的方式给予帮助;在信息和市场上,主要通过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打开销路,抢占市场几个方面给予扶持。

  香葱种植是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的长岗镇今年刚发展起来的小产业之一,茅坡村作为该镇小香葱种植示范点,目前已有60多户村民种植起了香葱,按照市价计算,种葱户户均年收入可增加3到5万元。

  小香葱产业只是长岗镇小产业发展的缩影,2013年,该镇已发展农村小产业1000多户,涉及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养鱼、养蜂、烤烟、中药材花卉、石材加工等近20个产业,户均收3万至5万元以上,惠及农户900多户,带动2000多人就业,重点覆盖了几大小康村寨。到2015年,全镇还将发展小产业示范户3000户以上,并力争实现一户一产业的目标。

 

加大 民生建设 补齐民生短板

  仁怀市市长王茂才认为,仁怀的“微观小康”创建,就要以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以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一个老百姓有幸福感、满足感、认同感的小康社会。

  今年,仁怀市投入资金30亿元,着力补齐道路交通、服务设施、农村基础、社会保障、教育事业“五大短板”。

  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该市充分依靠村支“两委”,汇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创建活动。

  二类贫困乡镇喜头镇从去年开始,以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为载体建设新农村,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通过项目捆绑、资金拼盘等方式,从“饮水难、出行难、居住难”等方面着手,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创建喜头镇的“微观小康”。

  在喜头镇中心村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宽敞整洁的路面两旁,一栋栋黔北民居风格的楼房满载着300多户村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