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看迤那:望山见水慰乡愁

12.12.2014  22:37
 
  11月中旬,我们走进扶贫攻坚试验地——威宁自治县迤那镇,感受发生于此的往事、新事。
  与过去相比的,是现在的富足。活络的能人,创新的办法,各方的扶持,成为了迤那脱贫致富的纽带,但现在的迤那镇,最需要的是什么?
  “推动城镇化建设,让大家觉得‘心里美’,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迤那镇党委书记马祥宏如是说。
迤那的山:披上“绿毯子
  11月20日,山雾氤氲,利民合作社理事长陈杰披一件厚衣,走入田垄,遥望一抹抹跳动于田野的党参苗,察看试验田里丹参、黄芩、枸杞的长势,絮絮叨叨着:今年,田里要种些什么;明年,土地上又该有怎样的产出,如何更换种植品种,方能走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路。
  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退耕还林还草种树“系带子”,坡地种牧草和绿肥“铺毯子”……“七个两万”工程正在大力实施,蔬菜、烤烟、核桃、中药材、特色养殖等产业迅速崛起。
  在迤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化为最生动的实践。合心村村民积极引进社会资金,修建了一座生态公园,“山要绿化,村要美化”,这句朴素的标语随处可见。迤那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格外深刻。
迤那的水:美丽的海子
  “缺水”一直是迤那人的心病。曾经,这个意为“美丽的海子”的迤那,连口像样的天然水井也很难找到,田地浇灌、人畜饮水常常得不到保证。
  钻杆飞转,机声隆隆。11月17日,距迤那镇莲花村莲花广场不远处,省水利厅的施工队员们正紧锣密鼓地为村民们解决吃水难题。
  突然,一阵争吵吸引了我们。循声而去,争吵声来自村民吴宗情和施工队员:“用我这个管子,我这个管子长,接得快一点,你们这样慢吞吞的,几时才能用上水”,“老乡,你听我说喽,你那个水管不是标准水管,别窝火,我们这两天保证接到您家”……争吵缘于吴宗情对水热切的渴望。
  村道上,到处散落着崭新的水管,与各家各户的老水窖对比鲜明。莲花村村长郑忠银告诉记者,去年,省水利厅立项160万元,帮莲花村铺设入户水管、解决吃水难题。
  在迤那,不仅有地质队来村里打井开辟新水源,小水库建设、烟水配套、防洪排涝工程、农田水利“五小”工程的实施也在同步推进。
  车行至即将建成的马家水库,这个镶嵌在麻窝山下的天然山塘,一度是中海、双营、五星村枯水季节的“救命水源点”,水库建成后,迤那镇只有3个村不用水库的水。
  山那边,川洞海子水库的前期勘测工作已完成,迤那彻底解决缺水问题的日子不远了。
迤那的乡愁:过上好日子
  在迤那,听到村民们说得最多的是路,“前些年,我们村子连路都没有。”“走出去要翻好几座大山,大半天时间才能到政府,要是谁家要去县城办事,就更费周折了。”……而如今,迤那的路遍乡间,村民的生活视域得到延伸,他们打工、赶集、走亲戚、串门子、耕读婚嫁,就有了依托。
  从迤那到牛棚,一条能容6辆车同时通过的同城大道将于明年8月通车。路未通、行已远,作为省里确定的100个示范小城镇之一,迤那正按照交通枢纽型、商贸集散型定位建设,两镇同城化发展的趋势已逐步显现:学校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搞样板典型不难,难在让居住的村民都能享受到幸福家园,难在让外出的人儿都愿意回来。
  27岁的村民马裕,以前在上海、杭州等地做建筑工,收入不错,但他并不满意,“不自由,离家又远,家里面也照顾不到。”迤那的发展让他萌生了回乡的念头,2年多以来,他不仅开起了小卖部,种了烤烟,还准备从银行贷款建大棚种菌子。
  在迤那,世世代代生活的人,盼望路好走,物好购,山货好卖;病好看,学好上,农资好买。这些基本的需求,因为路的贯通,逐渐步履坚实。
  而乡愁,因为路的贯通,也有了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