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等“接诊”到上门“问诊”

09.07.2014  20:08

“老年人就医难,排队很费力,建议建立社区医院,方便居民就近就医……”

——这个问题办理得怎样?居民是否满意?请区卫生食药监局局长余永华答复。

“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全区70岁以上老人在区、乡卫生医疗机构就医一律享受‘五优先一免除’服务,即优先挂号、就诊、化验、检查、取药,免除挂号费用。”余永华说。

——看病难、看病贵,看病排长队,手续繁锁,给老年人带来不便,老百姓十分关注。我区在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基础上,又于今年5月面向全区老年人推出“五优先一免除”优惠政策。

“徐玲在没有?对这个办理结果满意吗?”

“非常满意,我打满分。”人群中,一位老阿姨脸上挂满了笑容,她提出建议的第二天,区卫食药监局的同志打电话向她了解情况,随后回复了办理结果,她说要向党委、政府表示感谢。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就医,请区卫食药监局研究建立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

7月5日上午10时,贵阳市白云区铝兴社区金东居委会广场上,第九场广场见面会如期举行。

主持会议的是贵阳市高新区、综保区党工委书记、白云区党委书记杨明晋,针对社区居民徐玲6月13日在第八场广场见面会上提出的问题,区直相关部门立行立改,并将办理结果答复,在下次广场见面会上请居民当场评判打分。这样的场景,自今年3月以来,仅在金东居委会广场就上演了八场。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白云区坚持问题为导向,开门搞活动,积极探索服务联系群众新举措,党员干部变以往坐等“接诊”为上门“问诊”,定期举行广场见面会,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赢得百姓纷纷点赞。

 

从微观到宏观——群众参与之变

“区委书记到社区听群众的意见,会不会是做做秀、走走过场?”

“居民提出的问题,有关部门会立即办理?”

“办理结果群众不满意的,真会不消号?”

……

这是居民怀疑的声音!

“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面就不难!”

“书记当面安排,部门‘一把手’敢不听?”

……

这是群众调侃的声音!

事实是怎样的呢?有事例为证。

今年3月7日,杨明晋率先到他联系的白云区铝兴社区,在金东居委会广场召开了全区首场广场见面会。来自社区的上百居民把近千平方米的广场围得严严实实。这当中,有来凑热闹的,有来看形势的,更多的则是来反映诉求的。

铝兴社区现有居民2.8万多人,其中,80%以上铝厂退休、内退和下岗的工人。这个上世纪50年代就入住企业职工家属的老社区,如今老年人、空巢家庭、流动人口几乎占了一半以上。

家住铝兴路41幢一楼的朱明强,逢大雨家中必被淹,积水最深时超过半米,特别是近两年来,水淹频率增大,老人多次找有关部门反映,也未从根本上解决。

得知区委书记还要到社区开广场见面会的消息,朱明强早早占了个座,抢先发了言。没想到才过两天,施工队就进场,彻底疏通了地下排水管道。困扰朱明强10多年的烦心事解决了,满怀感激的老人制作锦旗,亲自送到区委。

第一次广场见面会,10多位居民提出了17个问题,涉及小区缺垃圾池、居民用水管老化、道路没路灯、广场椅子损坏等“鸡毛蒜皮”的小事。相关部门列出了时间表,逐一进行办结,群众满意率达100%。

随着见面会的深入推进,到4月11日举行第三次会时,居民提的问题减少到4个。

问题减少了,见面会是不是就不搞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白云区决策层坚定了长期召开并形成制度的决心。

“执法人员态度粗暴。”“建立社区医院,让居民小病不用跑大医院。”“加大整治赌博风、打击黑出租车。”“希望加强居民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从盼解决居民个人利益到改善小区环境、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城市绿化建设、公共设施管理,后来的几场见面会上,问题又增多了,涉及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住房等方方面面,范围也从小区扩大到社区,从个性到共性、从微观到宏观,提出的建议更也更加科学、合理。

大大小小的问题背后,多多少少的建议前面,体现了居民参与社会管理和城市主人翁的思想变化。

 

由“接诊”到“问诊”——干部作风之变

当面提、马上办、现场考、群众评,这是白云区广场见面会的基本经验。

去年,白云区率先成为“全省同步小康创建达标县”,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了,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然而,随着分配方式、利益格局、价值观的变化,群众不仅仅满足于“穿花衣服、吃红烧肉”,更对人文关怀、精神文化、干部作风、生活环境等有了更高的愿望和诉求。

可是,见不到领导身影,听不到干部声音,心中的话语长期积压,心存怨气、心生怨恨,导致对干部不信任。

“习惯于车来车去、沉迷于网来网去、喜欢于电话来电话去。” 杨明晋分析认为,根本原因是党员干部作风问题。

“站的角度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结果完全不一样。”白云区城管局局长刘刚说,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希望我们做什么?在广场见面上,找到了答案。

原来,在第二次广场见面会上,多位居民提出:龚家寨片区部分路灯昏暗,道路“眨眼石”多,垃圾桶破旧不堪。接到派单后,刘刚提出单位人员少、时间紧,完不成任务。

“反思后发现,以前自己一直强调主观原因,没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刘刚回忆说,该局迅速组织人力维修了16盏路灯、更换了20个垃圾桶,并对“眨眼石”进行处理,结果4月11日第三次广场见面上,得到群众热烈的掌声。

换位思考赢得的不仅是掌声,更有群众对干部的信任。铝兴社区党委书记廖爱玲就是其中代表。

哪怕工作再忙,再累,廖爱玲都常到社区83岁空巢老人王金兰家里,与老人说说话、聊聊天,定期组织社区志愿者、网格员帮老人收拾房间。王金兰说,廖爱玲比她闺女还亲。

为拓宽民情民意渠道,廖爱玲每周召开一次广场见面会,建立了“社区—工作部—居委会—社工居民”四级电子政务平台,用“5+1”工作法,从源头上根治服务联系群众“最后一米”。

“感受最深,体会最大。”7月5日上午,76岁的张文学老人第一次全程参加了当天的广场见面会后,这样评价说。笔者在现场看到,当天现场提问的10位群众,还有来自相邻乡镇、社区的,提出的问题既有社区服务、公共设施维护,又有惠民政策等。

同坐一条板凳,变换的是地点,变换的是主持人,不变是的党员,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真心。小小广场见面会,铸就了干群关系的和谐,彰显了白云区干部作风的转变。

 

从“三怕”到“三进”——服务群众之变

交通便捷了,信息快捷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却疏远了。

服务联系群众“最后一步路”怎样走?广场见面会之初,白云区的党员干部心生怕意。

怕什么?“怕”群众不讲道理,胡搅蛮缠,控制不了局面;“怕”能力不足,解决不了问题,下不了台阶;“怕”惹火烧身,猫儿抓糍粑,脱不了爪爪!

为此,杨明晋带头示范,全区县级干部、分管部门负责人、乡镇(社区)“一把手”层层跟进,村(居)、网格联动,区掀起了一场“问政评政”、“效率风暴”。“小广场”搭起了“连心桥”、开通了“直通车”,建起了服务“大舞台”。

有了舞台,群众变成了主角。铝兴居委会居民周明红有体会:以前居民有诉求,跑区里不知找哪个部门,向社区和居委会反映,时间长了,不了了之,也不好意思去追问。

如今,广场见面会上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这不,她5月份提出的社区公共护栏损坏,存在安全隐患。不到一周,有关部门就修复,还专门邀请她查看。打那以后,每次广场见面会,周明红都会邀上邻居一起旁听。“看到大家提出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心时特别高兴。”周明红说。

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白云区广场见面会,变“三怕”为“三进”,要求党员干部进乡镇、进社区、进居民家,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唯一标准”,坚决杜绝“风过草抬头”现象。

限时办理、联动办理、统筹办理,变“成效”为“长效”。白云区制定出台了广场见面会实施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对时间、地点、活动方式、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式等作了具体明确,建立问题导向工作法,实行问题挂号销号制,办理情况由群众评判,不解决不销号、效果不好不销号、群众不满意不销号。

“区生态局出具详细调查材料,拿出具体处理结果,举一反三建立排查机制。”关于村民提出都拉乡上水村有打砂场毁坏树木的问题,生态局负责同志连续三次在广场见面会上的答复,群众都不满意,杨明晋在会上作了最后通牒:下次办理结果群众若不满意,区委将启动问责程序追责。

目前,白云区四大班子率先垂范,区直部门、乡(村)干部累计召开广场见面会370场,群众当面提出问题2408个,现场解决579个,分解落实1829个,已解决销号1212个,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

(编辑曾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