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宰近侗寨移民搬下山来走上幸福路

15.01.2016  11:38

               

1月13日,贵州省从江县宰便镇宰近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点全景。

        新华网贵阳1月14日电(通讯员 吴德军)隆冬时节,走进从江县月亮山腹地宰便镇宰近村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点,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新楼房张灯结彩,宽敞的街道上芦笙阵阵、炮声隆隆、人声鼎沸,村民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庆贺乔迁新居落成。

        “今天是个好日子,我搬到了新家,也接来了新娘,双喜临门,感谢党和政府,我真的很幸福!”1月13日,从从江县宰便镇宰近村半山腰上老家举家搬到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并于当日新婚的侗族青年吴海伦十分激动而腼腆地对笔者说。

        笔者走进吴海伦的新房子,三间两层的砖木结构房屋里,一楼砖混,二楼是侗族吊脚楼,楼上楼下都摆了三大长桌宴,前来庆贺的亲友们正在吃饭喝酒,一派喜庆热闹的场面。

        吴海伦,今年25岁,一直在外打工,由于之前居住在半山腰上,房子老旧,没有女孩看上,实施了移民搬迁,有了新房,邻村的女孩也看上了他。“好不容易有了新房子,儿子也有了对象,今天我们把搬新家和儿子结婚酒一起办了。”吴海伦的父亲吴老闹笑得合不拢嘴。

        “今天我们搬到了新居,小伙子接来了新娘,村里也买来了新芦笙,附近摆补村的苗族同胞也过来庆贺,带来了漂亮的姑娘,大家一起吹芦笙、踩歌堂,热热闹闹一番。”宰近村党支部书记潘成高兴地对笔者说。听说我们要去采访,大家吹得更来劲,跳得更欢。

        从江县宰便镇宰近村位于宰便河畔,县城97.7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寨,共有156户558人,是一个典型的侗族聚集村寨。

        曾经的宰近村,坐落在半山腰上,是一个贫困村,更是一个地质灾害村。 1983年、1987年、1988年先后多次遭遇泥石流自然灾害,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们,不仅吃不饱、穿不好,更是时刻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提起过去的泥石流,63岁的吴老石至今还心有余悸说:“以前经常担心泥石流冲垮房子,晚上都不敢睡觉,一旦是大雨天,有些人家干脆就到自家牛棚住去”。

        2009年,宰近村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地质灾害搬迁工程,有114户农民从半山腰上搬到了平坦新村,住上了新居。仍然还有摆整寨即4组38户150人依然住在半山腰上。眼看人家都搬出灾害点,住上了新居,生活一天天的好起来,“看着人家公路修通了、自来水有了,而我们还是肩挑背驮,吃水都靠挑,哪时侯我们也能搬到通公路的地方?”潘明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搬迁项目落实下来了,要对宰近村4组38户150人进行整体搬迁。“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高兴极了,赶紧叫儿子回家建房。”年近六旬的潘新谷对笔者说。

        规划先行,宰便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经多次选点,决定依托宰便至加勉公路,将移民安置点纳入2009年地质灾害搬迁安置新村的扩建项目,并进行了统一规划,共计占地面积14440平方米,按照户均120平方米划出宅在基地,留出街道和防火通道;同时,对户型作了统一设计,可建两到三层砖木结构楼房,两层户型一楼为砖混结构、二楼为侗家吊脚楼,三层楼房户型一二楼为砖混结构,三楼为吊脚楼,这样即可以起到防火安全的作用,又能体现侗族特色建筑。

        多方筹资。在建设中,该镇按照政策兑现建房补助资金,每户给予补助4.7万元,另外,积极协调农村商业银行给予农户建房贷款。通过政策补助一点、项目支持一点、银行贷一点、自己筹一点的方式,多方筹集搬迁资金,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家家户户按照规划设计建起了新楼房。同时,还争取资金解决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通水、通电和新村道路硬化,搬迁群众住上了新楼房,住房难、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等“六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谈到搬迁感受时,今年刚上初二的潘春桃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读书回家都要爬坡走那烂泥巴路,现在乘车就可以到家门口了;以前喝水都得到1公里外去挑水,现在打开自来水就可以了。我要好好读书,走出大山。”

        “以前看病要走近3个小时才到镇卫生院去看病,现在村里有了卫生室,有了合作医疗,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就医,实在太好了。”年过六旬的吴老石老人激动地说。

        路通了,如何使移民搬得出、留得住、有产业、能致富,宰便镇因地制宜,一方面积极引导搬迁户发展香猪养殖业和服务业,另一方面引导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拓宽增收渠道。同时提供优惠政策,对自愿发展种植、养殖业及微型企业的,给予资金扶持或政策支持。

 

        走进搬迁户潘明绍家门市部,他正忙着给村民售货。“以前住的房子是父母留下来,楼上住人,楼下养猪牛不卫生,又是地质灾害隐患点,一点安全感都没有,加上不通公路、不通自来水。现在有了国家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政策,让我们也住上了新居,交通方便了,住得舒心安全。”潘明绍说,为了照顾71岁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和两个上初中的子女,他不再出去打工了,投入2万多元在自家门口开了个百货门市部,每月能挣到一两千元。

        来到潘新谷的家里,宽敞的新房里电视、冰箱、沙发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水电设施齐备。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在家带孙女,养有1头母香猪和1头牛,儿子和媳妇在深圳打工,每年收入2-3万元。在谈到产业发展时,他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有养殖香猪的技术,等儿子媳妇回来,我们计划发展香猪养殖,养7-8头母香猪,每年可以收入5-6万元收入,比外出打工还强。”

        据宰便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潘林尧介绍,宰近村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点共搬迁38户150人,目前,家家户户都养有1-2头母香猪,其中吴志高养有5头;有3户搬迁户开办了百货门市部;有72人常年在外打工,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芦笙声渐渐消失,热闹了一天的村民依依舍地离去。我们祝愿宰近侗族同胞路越走越宽敞,生活越来越幸福,早日致富奔小康!

        宰近村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点只是从江县扶贫生态移民搬迁项目中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按照《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2012——2020年)》,从江县计划在2012——2020年间实施移民搬迁3万人,2012年以来,从江县探索推进山区扶贫生态移民与保障性住房、园区、小城镇、新农村相结合和整村整组搬迁安置模式,共实施搬迁1884户7742人,接下来从江县还将实施搬迁5520户22258人。

1月13日,贵州省从江县宰便镇宰近村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

  1月13日,贵州省从江县宰便镇宰近村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新居落成,村民们摆上长桌宴招待亲友。

  1月13日,贵州省从江县宰便镇宰近村扶贫生态移民搬安置点新居落成,摆补寨的苗族同胞前来踩歌堂庆贺。

  1月13日,贵州省从江县宰便镇宰近村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新居落成,吴海伦搬新家、接新娘,舅爷抬猪送新娘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