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

04.06.2014  21:08

一、概况

濮和僚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曾是仡佬族的先民。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仡佬族49.5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43%,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3.95%,,主要分布在遵义市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铜仁市石阡县,毕节市黔西县。

仡佬族的住地,大多交通不便,地少而土瘠。大部份仡佬族村寨常与汉、苗、彝、布等各民族杂居,村落一般依山傍水,高山无溪河处则凿有水井、塘。

 

二、文化和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   仡佬族口头文学丰富,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诗歌有古歌、苦歌、打闹歌、哭嫁歌、情歌、山歌等。铜鼓、牛角、笛子、葫芦笙是历史上常用乐器,现在笛子、唢呐则为常用乐器。戏剧有傩戏和地戏两种。傩戏是一种驱鬼的仪式,因有一定的戏剧情节而被称为“傩戏”。傩戏一般在堂屋内跳,又得名“傩堂戏”。跳傩的目的主要是为还愿信,于是又有“还傩愿”之称。傩戏表演者由端公(即掌坛师)及其徒弟组成。伴奏乐器有锣、鼓、牛角,表演者须戴面具。面具多用该地所产棬子木雕刻并涂以各种色彩而成,有黄飞虎、炳灵、真武祖师、雷神、华光大帝、关公、包公、山王等数十面。地戏由傩戏演化而来的军傩,流行于黔中地区的仡佬族民间。大多为男女武将,表演者以黑纱套头遮面,再戴面具于额上。内容全部取自《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岳飞传》等历史题材。

工艺美术   先民以采朱砂著名,自商周至今从未衰竭。冶铁、制铁是突出的手工艺,以铸造铧犁著称,专事铸犁制锄营生的这部分仡佬族史称“打铁仡佬”。仡佬族所锻制的锄、刀等淬火好、锋利、耐用。所铸犁除自用外,还供苗、彝等各族使用。铜铁的采炼在仡佬族的经济生活中影响重大,被用作祭祀形式由巫师留传至今。纺织业独具特色,有的产品在省内享有盛名。种茶历史悠久,所产茶叶在古代就已声名远播。

服饰   古代的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一幅围于腰际,无褶皱,如筒状,谓之“筒裙”。明代中叶,男子“服饰语言稍似汉人”。到了近代,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花布一块盖顶,服饰渐同于汉族。中华民国时期,各地仡佬男女服饰基本上与所在地区汉族服饰无异。

节日   除春节外,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和“吃新”节。“三月三”就是仡佬族村寨凑钱准备祭物,在神树前或庙里等处祭山神。吃新节,各地仡佬族均过,时间不一,内容大同小异,就是各家到田地里摘取新熟作物祭祖。仡佬族吃新节供祖用的各种谷物瓜果可以在村寨附近任何民族、任何人的田地里摘取不受阻拦、斥责。原因是各族都知道仡佬族的祖先是贵州土地最早的开辟者,其子孙摘取新熟之物祭祖是完全应该的。

 

三、语言文字

濮和僚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曾是今天仡佬族的先民,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民族语言,直保留至今。目前仡佬族语言的覆盖面,即有三种类型:(1)仍使用母语的地区。仍使用仡佬语的仡佬族主要集中在平坝、安顺、普定、关岭、六枝、大方等县。(2)保留部分母语词汇的地区。能讲部分仡佬语词汇的,都是70岁上下的老人,这种现象的典型地区是黔北的仁怀市和遵义县。(3)不会使用母语的地区。他们主要居住在务川、道真、正安、石阡、江口等县仡佬族分布的中心地区。

根据语言系统、词汇构成和语法特征,仡佬语可分为四个方言。黔北方言以仁怀、关岭为代表;黔中方言以安顺、普定为代表;黔西方言以大方为代表;黔西南方言以六枝为代表。仡佬语具有汉藏语系语言的一般特点。